292期

【專題企畫】

文明發展 人類的住家

人造房屋,房屋也造人。    ─英國首相 邱吉爾


人類建造了住家,住家也深深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縱然建築的材料與設計,會隨著時空變化與文明進展而不同,卻始終承載著我們對「家」的豐厚情感,亙古不移。


家,無可取代 談到「家」,您會想到什麼呢?如果邀請大家描繪出「家的形狀」,許多人筆下的「家」可能是這樣的:兩邊斜斜的屋頂下方有個方盒子,方盒子上有兩扇窗與一道門,屋頂則有冒煙的煙囪……或許現在多數的住家實際上並非如此,但這樣的圖像仍深深刻印在人們的心版上,表達出關於「家」的共同想望。

法國哲學家巴舍拉有段精闢的見解:「家屋是人類『夢想』與『技藝』最偉大的整合……如果沒有家屋,人就如同失根浮萍。家屋為人抵禦自然的風暴,以及人生的風風雨雨……在人的精神深處,家屋永遠是個大搖籃。」道盡了「家」無可取代的重大意義。

從古至今,每個時代、地域的人們,都會因應氣候與地形,善用在地建材,配合生活方式與文化習俗,融入工藝巧思,打造屬於自己的「窩」,無不獨具特色,令人歎為觀止。讓我們一同造訪世界上幾個頗具代表性的住屋類型,好好巡禮一番吧!

北極的冰屋

北極是地球上除了南極外最寒冷的地區,最低氣溫能達到攝氏零下六十多度,雖然長年冰天雪地,仍有不少人類族群在這裡生活,其中包括愛斯基摩人的支系─因紐特人,他們冬季賴以生存的住房,就是以隨手可得的冰雪築成的「冰屋」。

茫茫雪原中,因紐特人會選擇適當的位置,往下挖出所需的空間(冰屋的下半部在地面下),並且把冰雪緊壓加工成一塊塊長方形的冰磚,然後將冰磚一層又一層地往上堆疊,到了屋頂的部分,則準確地切下冰磚的斜角,讓對接的兩塊冰磚相互吻合,逐步造就一個完美的圓拱形,不必加上任何其他的支撐結構,就已非常牢固。

冰屋入口處通常會張掛動物毛皮,以防止屋內暖空氣流出,再加上雪是極好的絕緣材料,因此住在冰屋中,其實是相當溫暖的,人類的生活智慧,由此可見一斑。



英國的茅草屋
 

茅草屋是英國的傳統建築,在維多利亞時代(約十九世紀中後期)以前,由於茅草是比較便宜,而且容易取得的材料,因此茅草屋一直是最受歡迎的住屋類型,建築主體多以木屋架和泥土牆搭建,屋頂則是用茅草堆疊而成;二十世紀初期以後,比茅草堅硬耐用的石板,透過水運在國內流通,於是石板屋頂逐漸增多,而茅草屋頂就相對減少了。 到了現代,從前的茅草屋已無法符合人們的居住要求,英國人為了保留傳統,發明了精細繁複的工序,將層層疊疊的麥稈製成厚厚的屋頂,再用木釘、鋼釘或木榫直接固定到房頂的木骨架上,不僅紮實,而且冬暖夏涼呢!


至今在英國南部,例如多塞特郡、漢普郡、威爾特郡等地區,仍然可以在綠草如茵的鄉野中,看到許多既樸拙又雅緻的現代茅草屋,猶如童話故事的場景,吸引無數旅人的目光。

荷蘭的船屋

荷蘭是個低地國家,約四分之一的土地低於海平面,基於「與水共存」的理念,積極興建水利設施,例如首都阿姆斯特丹,就有一百多條運河,進而出現「住在水上」的居住型態─船屋。

停泊在運河邊一艘又一艘的船屋,彷彿陸地上一棟又一棟的房子,裡面住著一戶又一戶的家庭。船屋上有門牌、信箱、小花園、晒衣場、停放腳踏車的地方,有些船屋還共享水上小公園或兒童遊戲設施;進到屋內,裡面有客廳、廚房、浴室和寢室,小巧而完善。

船屋的特色是從窗戶往外看,兩側景色不同,一邊是波光粼粼的河水,另一邊是臨岸的建築、街道與路樹,開啟嶄新的視野。

 

土耳其的洞穴式住屋

卡帕多奇亞坐落在土耳其中部的安納托利亞高原上,由於過往火山爆發、岩漿覆蓋地表,又經長年雨水沖刷、陽光暴晒,形成溝壑縱橫、石柱林立的喀斯特地貌。早年躲避戰亂的基督徒,在這受到自然洗禮、宛如藝術品般的岩地中,建立了規模宏大的地下城市。
 

這座城市依山勢而建,從地面往下深達數十公尺,裡面有裝飾華美的岩洞教堂,以及上千間洞穴式住屋,人口興旺時,居民可能多達一至二萬人。雖然城裡的通道迂迴曲折、又低又窄,人在其中只能彎腰行走,但日常居住所需的廳堂、廚房、畜舍、酒窖、糧食儲藏室則一應俱全,可說是「洞穴版」的世外桃源。
 

當年的卡帕多奇亞人為了在洞穴中飲食,發明了「陶罐料理」,將肉類、蔬菜、調味佐料一同封在上窄下寬的陶罐中,一罐罐儲藏起來,並且在穴壁上鑿出爐灶,吃飯時,便於灶中用柴火將陶罐內食材煨熟,再將陶罐上半部敲破取食,原汁原味都封在陶罐,至今仍是土耳其的傳統美食。
 

蒙古包

蒙古族過去以放牧牛、羊、馬為生,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為了適應這種生活而搭建的帳幕,是他們的傳統住房,俗稱「蒙古包」。

蒙古包平面呈圓形,一般來說,直徑約三至六公尺,高約兩公尺,周圍用檉柳作為架柱,外用牛皮或厚氈包覆,門低而闊、垂以厚簾,頂圓呈穹廬狀。蒙古包的內部,中間放一爐子,燒水烹煮食物,冬天還可供熱取暖;地上和四壁往往裝飾著氈毯,尤其是色彩鮮豔的壁毯,能使小小的生活空間,洋溢著熱烈的氣氛;頂部則留有圓形的天窗,以便採光和通風。
 

蒙古包易於拆卸和安裝,只要將架柱和氈皮取下,就可以用馬匹運到另一個有水草的地點,再行搭建起來。在藍天之下,白色的蒙古包妝點了綠色的大草原,構成一幅賞心悅目的畫面。
 

福建土樓

土樓,又稱圍樓,分布於中國福建省永定縣、南靖縣和華安縣等地區,擁有中外建築史上獨一無二的民居型式,被視為中華文明的瑰寶。

自南宋以降,客家人與閩南人為了躲避紛亂、抵禦外敵,各自聚族而居,興建土樓以防衛自保。他們遵循儒家傳統,重視血緣關係,因而這種居住方式也維繫了大家族固有的文化和習俗。
 

土樓的外圍,均是高聳厚實的圍牆,最高可達十公尺以上,最厚可達二點五公尺,以摻入石灰等材料的紅土築造,逐層夯實,這種灰土混合的牆體極為堅固,據傳能抵擋大砲的轟擊;樓內戶數眾多且戶戶相連,通常也有水井和糧倉,即使遭受外敵長期圍攻,仍可提供日常所需。
 

土樓的外型,基本上有圓型、方型之分,尤其是圓型土樓,特別引人注目,例如清康熙四十八年(西元一七○九年)建成的承啟樓,由四個同心圓的環形建築組成,外環四層,高度超過十六公尺,每層七十二間;向內的第二環兩層,每層四十間;第三環單層,三十二間;中心則是祠堂。人們以「高四層,樓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間;圓中圓,圈套圈,歷經滄桑三百年」來描述這座建築,鼎盛時的居民多達六百餘人,現在則有三百多人,可見土樓的確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庇護著世世代代的族人,在這裡安居樂業。

現代住宅與綠建築

在全球人口增加、都市化與科技日新月異的背景下,當今許多人都住在「鋼筋混凝土」、「鋼骨」與「鋼骨鋼筋混凝土」等三種建築結構的住宅中,而且住宅愈來愈密集,樓層也愈蓋愈高、甚至直上雲端,創造出現代才有的天際線景觀。
 

近年來,隨著環保意識抬頭,愈來愈多人開始注意到,都市化的居住型態可能有過度開發之虞,不僅對自然環境造成衝擊,也降低了人們的居住品質,於是「消耗最少資源或資源再利用,製造最少廢棄物,具有生態平衡、節能減碳、有助維持健康等特性」的「綠建築」就應運而生,期能透過建築設計的改善,與地球萬物共生共榮,留給子孫永續發展的綠色家園。

 

回家,真好!

無論住在怎樣的房子中,其實真正重要的,無非是身心安然自在,並且與家人融洽共處。誠如行天宮平安心語所言:「萬水千山都走遍,家,才是最美的風景。」願大家用心整理居家環境,營造溫馨氛圍,讓家庭生活更加和樂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