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2期

【專題企畫】

自然生態 動物的窩巢

家,是各種動物的安身立命之所。從人類到鳥獸蟲魚,無論是否會遷徙,大多會在停留處營造一個安全穩當的家,在此休養生息。例如:鳥類會就地取材來構築鳥巢、勤奮團結的螞蟻挖掘出四通八達的地底王國……且讓我們登堂入室,一窺牠們千變萬化的「家」吧!

 

在漢字中,除了人類的家之外,描述其他動物的家主要有兩個字,即巢和窩。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如此解釋:「鳥在木上曰巢,在穴曰窠。」可知鳥類在樹上的棲息之處就是「巢」,若是樹洞或地洞之居所則是「窠」(音ㄎㄜ)。不過從宋朝開始,「窠」逐漸少為人用,代之而起的是另一個同義的新字-窩。時至今日,「窩」是否為鳥類的洞穴之家似乎並未嚴格區分,舉凡任何動物安居的場所其實都可稱作「窩」,當然人類的家也不例外。


有了「窩」,動物得以遮風蔽雨,而無論這個「窩」的存續時間有多久,生活在其中的動物皆會竭盡所能地營造出一個舒適、安逸的環境,好讓自己可以飲食起居、繁衍後代,快樂地延續族群的生命。

「梁上雙燕」與「鳩占鵲巢」

 


梁上有雙燕,翩翩雄與雌。銜泥兩椽間,一巢生四兒。
     -唐‧白居易〈燕詩示劉叟〉(節錄)

 

 

白居易這首著名的詩,原是藉由燕子撫養幼鳥的過程,曉諭為人子女者應體念父母養育之恩,及時盡孝。詩人傳神地描繪出燕子築巢、育雛的狀態,猶如生態紀錄片般,鮮明生動地呈現了燕子的習性。

 

燕子是鳥類中相當大的一個族群,除了南極洲以外,全球均可見到牠們的身影,而其生活也經常融入人類社會,在屋簷下、梁柱間,或許一抬頭就可見到燕子的家。

 

以最常見的家燕為例,牠們每年在五月至七月間築巢,誠如〈燕詩示劉叟〉所言:「銜泥兩椽間」,以泥土、枯草莖、草根混合自己的唾液,先在建築物的縫隙間堆砌成一個堅固的碗狀外殼,然後再銜取細草莖鋪於巢底,最後再墊上柔軟的植物纖維及羽毛,構築成溫暖的家,整個築巢的過程大約費時八到十四天。每當暮春時節,若您看到啁啾忙碌的燕子來回穿梭於屋宇間,就是牠們正在築巢育雛,這時請遠觀即可,千萬別因好奇心去探視巢內狀況,鳥類的共通習性是一經人類打擾,就會棄巢而去喔!

 

除了家燕常築巢於建築物上,另有一些鳥類在生物分類上與燕子並不相關,但因外形、習性相類似,而也以「燕」來稱呼,這些鳥類就是會營造「燕窩」的雨燕和金絲燕。

 

「燕窩」,顧名思義,其實就是雨燕及金絲燕的家,牠們會以唾液混合羽毛,在岩壁上築成巢穴。由於「燕窩」傳說有豐富的營養價值,而被人類採擷來當成滋補的食品。鳥類的家變成了人類口中的美食,是否一定得如此?或許是值得深思的課題。

 

一般來說,鳥類築巢多半與繁殖下一代有關,所以牠們會大費周章地營造一個安樂窩,讓幼鳥能安全成長、茁壯。不過,有一些鳥類就很偷懶了,牠們不但不築巢,還會將自己的蛋產在其他鳥類的窩中,讓那些鳥兒不明就裡地代為孵養,這就是成語「鳩占鵲巢」的由來。

 

此處的「鳩」並非指與鴿同類的斑鳩,而是古代稱作「鳲鳩」,今日俗稱「布穀」的「大杜鵑」。大多數種類的杜鵑都會以「孵卵寄生」的方式讓其他鳥類育雛,這是演化之路變幻莫測的又一例證。

高智能家居的蜂巢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
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唐‧羅隱〈蜂〉

 

這是晚唐詩人羅隱所作的一首詠物詩,在讚美蜜蜂辛勤工作的高尚美德中,也隱含對於不勞而獲者的嘆息,從字裡行間散發出仁民愛物的慈悲心念,實屬難得的佳作。

 

詩以「蜂」作題,自然地描繪出百花盛開時,群蜂在滿山遍野飛舞的景象,讓讀者也連帶想起蜂的家︱由許多正六邊形房室組合而成的蜂巢。

 

蜂巢可說是自然界最令人驚奇的家了,它的每一個房室都是端正的六角柱狀體,一端是平整的正六邊形開口,另一端則是封閉的底部,由三個相等的菱形密合而成。據科學家研究,在一定的體積中,正六邊形的結構所使用的材料最少,但空間卻最寬敞,同時還能堅固耐用,甚至連其中的溫度、溼度都能保持相對穩定的狀態。因此蜜蜂能在巢中生活、養育幼蟲、儲存蜂蜜及花粉……完完全全就是一個安居樂業的「家」。

 

為何蜜蜂能建造出連人類都不能及的「高智能家居」?這讓許多科學家都難以理解,或許就像電影《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的名言:「生命自會找到出路。(Life finds a way.)」「演化」本身就是大自然的奇蹟。

 

同樣地,身為蜜蜂的親戚,螞蟻雖然未能演化出建造六角形住家的能力,但其築巢範圍之廣,實非蜜蜂所能及。從野外的樹幹、中空的竹子到地下土中,甚至鋼筋水泥建築的縫隙裡,螞蟻都可打造出一個群體都能安居的家。

 

如同蜂巢,蟻窩也由許多房室構成,但由通道相連接,而非緊密結合在一起。有些在地下築巢的螞蟻,會用土粒、細沙或樹葉遮蔽出口,猶似「門」的作用;然後經由不同的通道,分別導向孵育幼蟲、儲存食物及蟻后的房室,並且整個蟻窩還能保持溫度、溼度的恆定,宛如縮小版的人類地下城市。

 

因此,若說「城市」這樣的生活型態是由螞蟻發明出來的,相信應該也不為過吧?

 

大自然的水壩工程師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
逝將去女,適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所。
     
-《詩經‧魏風‧碩鼠‧第一章》

 

〈碩鼠〉是《詩經》中相當著名的一篇歌謠,大意是說:農人覺得自己願意分享糧食給大田鼠(即碩鼠),但大田鼠卻貪得無厭,將農人所種植的作物都吃光光,於是下定決心要遠離大田鼠,到另一個能安居樂業的地方,開始新的生活。

 

這首詩表面上是埋怨大田鼠,實際上是諷諭君王課稅太重,讓百姓難以生活,寓意深刻。「碩鼠」是本詩的主角,而從詩句的描述中,讀者大約可瞭解,田鼠既以莊稼為食,牠們的家原本就在田野的地洞裡。

 

田鼠和家鼠一樣,都屬於哺乳動物中最大的一個族群-齧齒目,這類動物的特徵就是上頜和下頜各有兩顆會持續生長的門牙,必須透過不斷啃咬才能磨短這兩對牙齒。所以「碩鼠」會不停地吃掉莊稼,這是牠們的本能,與貪吃並無太大關聯。

 

齧齒類大多體形小,在食物鏈中居於弱勢,因此通常棲息於地洞中,避免被掠食者發現。其中有一支家族,即河狸,為了逃避狼、熊等天敵的追殺,乾脆深入水域,甚至發揮其天賦,以門牙咬斷樹木,再將木材、石頭、泥塊等運至河流中,構築起水壩,形成池塘,而自己就躲在水壩的洞穴內,過著「遺世獨立」的生活。

 

河狸有大自然的「水壩工程師」之稱譽,牠們的建造速度極快,一個晚上就可建好一座水壩,有時還會沿著河流築出一連串的水壩,當作自己不同的「別墅」,若說「狡兔三窟」,河狸或許還更勝一籌。

 

表面上看,河狸咬斷樹木、攔水成壩,似乎破壞環境,但實際上被咬斷的樹木會重新長成低矮樹林,並不會死亡;而水壩可以發揮淨化水質、沈澱汙染物的作用,對大自然反而是有益的。


慈心於物.感恩惜福


生活在大自然中的動物,利用天然的資源營造出適合居住的「家」,各物種之間相輔相成,形成環環相扣的生態系統,生物的演化巧妙地達成平衡。

 

行天宮精神導師 玄空師父開示:「慈心於物,敬天地,珍惜字紙、五穀,也得到道德。」人人都能珍惜糧食,就能讓更多人免於饑饉;愛惜資源,便能讓環境少點破壞;慈愛萬物,就可使自然生態永續發展。這些護生惜福的善行並不困難,只要願意心存善念、多花一點心思力氣,就能夠利益眾生、提升自我的道德。

 

在地球上,萬物互相依賴以和諧共生,除了心存感謝、惜物惜福之外,也當尊重它們的生長空間及季節性,本諸儒家「民胞物與」的博愛精神善待萬物。若能如此,生態環境可以永續發展,人類福澤也會連綿不絕,而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地球,必然會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