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心鐫詠】
行天宮北投分宮 楹聯賞析(31)
行義秉春秋,誓滅孫曹成一統;
天威庇華夏,自應俎豆享千年。

【語譯】
關聖帝君所言所行皆秉守春秋大義,發誓要討滅懷有二心、欺強凌弱的孫吳、曹魏,輔佐劉先主備,完成一統漢室江山的大業;
關聖帝君歸真成神,以凜凜威能庇佑華夏大地的無數生靈,自然深得民眾的感恩愛戴,千百年來享有世人的虔誠祭祀,不曾間斷。
【註釋】
一 秉:持守、遵循。《鹽鐵論.論儒》:「君子執德秉義而行,故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二 華夏:古代中原地區的別稱。唐代杜佑《通典.邊防序》:「華夏居土中,生物受氣正。」
三 自應:自然應當、理所當然。宋代洪适〈激諭將士詔〉:「况(況)我將校六師,受國家爵祿之久,忠義所激,自應奮勇捐軀,爲國雪耻。」
俎豆:俎是盛放牲醴的矮桌,豆是盛裝食物的高腳碗,皆是祭拜神明、祖先時使用的禮器,引申為祭祀。西漢賈誼《新書.道德說》:「是故具犧牲俎豆粢盛,齋戒而祭鬼神,欲以佐成福。」
享:指祭祀時虔誠獻供,恭請神明享用。《孟子.萬章上》:「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
千年:一千年,此指恆長久遠的時間。唐代《釋奠文宣王樂章.肅和》:「粵惟上聖,有縱自天。傍周萬物,俯應千年。」

【賞析】
本聯書體為楷書,結體端莊工穩,典麗厚重,部分文字如「華」、「曹」,則採用異體字以增添變化。 上、下聯首句分嵌「行」、「天」二字,點明所在地為「行天宮」。
本聯部分對偶,如上聯次句的「誓滅」是「立誓消滅」,兩字皆為動詞;下聯的「自應」則解釋為「自然應當」,皆是副詞。但因兩者都是複合詞,且皆屬於承上啟下的語彙,因此採寬對處理,不強求詞性、平仄的完美對仗。
此聯更運用了「由因顯果,前後呼應」的寫作筆法,如上聯以「行義秉春秋」為「因」,稱揚 關聖帝君降生東漢時,出處進退的聖德懿行,皆遵循孔夫子《春秋》明辨是非、居正一統的大義,於是立定志向,要討滅據地為王的孫吳,以及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期能實現恢復漢家天下、成就大一統的「果」。同樣的,下聯的「天威庇華夏」是「因」,讚揚 關聖帝君成神之後,依然關懷天下百姓,普施恩澤、懲惡獎善,深得世人感念,獲得「俎豆享千年」的「果」。
這分因果關係,亦表現在前後文字的互相呼應,如上聯首句「春秋」即呼應次句「一統」,既彰顯 關聖帝君秉持春秋大義的操守,亦懷抱一統山河盼望;下聯的「天威庇華夏」則呼應次句「俎豆享千年」,頌揚 關聖帝君護國佑民、顯聖靈應的事蹟多不勝數,所以古往今來,世人崇祀敬拜的俎豆馨香亦不絕如縷,直到永遠。
| 楹聯撰書者介紹 |
|---|
|
李鴻文(1881~1968) 號子範,山西霍縣人。日本法政大學畢。 曾擔任前清直隸審判廳審委、知縣等職。後輔佐閻錫山,擘劃財政,使山西省成為全國模範省,有「晉閻的司庫」之美稱。來臺後,曾任行政法院評事。公暇之餘,喜吟詩,並工書法,得力於《大唐三藏聖教序》甚多,曾任中國書法協會名譽理事。著有《櫟園詩草》、《前塵回憶吟草》等。 |
| 楹聯小百科 楹聯用字的巧妙布局 |
|---|
|
楹聯在使用詞彙安排上運用巧思,往往能別出心裁,讓人眼睛一亮。如本聯就巧妙運用文詞的多義性,讓聯中的詞彙交相呼應。如上聯的「春秋」既指孔夫子的《春秋》,與次句的「一統」相應;亦指時序的春、秋二季,呼應下聯的「俎豆」、「千年」,指古代春、秋兩季皆會舉行祭典敬拜 關聖帝君,延續千百年之久。而下聯的「華夏」,是《春秋左傳》、《尚書》等經典對中原正統的代稱,屬地理名詞,又對應上聯的「孫(吳)、曹(魏)」及「一統」,頌揚 關聖帝君致力於掃滅霸據一方的諸侯、權臣,讓疆域回歸漢家天下的完整面貌,更以此應和首句的「行義秉春秋」,形成遙相呼應、交互錯綜的餘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