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之間】
《太上感應篇》今譯今註(一)
【語譯】
恭敬禮請讚誦〈太上老君寶誥〉,以虔誠、清淨、善良的本心,來敬拜太上老君(以上恭誦三次)。
太上老君無論在何時何地,只要因緣具足,便會宣揚教化,啟發眾生;在漫長無盡的歲月裡,降世度化眾人;並多次改變不同的名號和身分,以大道教化三皇五帝及歷代聖王;隱藏神聖尊貴的身分,降顯凡間,立言宣說上天助成萬物、公善無私的正理,大地謙讓不爭、承載萬物的法則,以及為人無欲而自正,為善而不爭的道理,使眾生得以遵循。
太上老君總領一千兩百位仙官神君,以道氣運行並包羅各個天界,周布法則和秩序;在周朝降生為老子時,留下《道德經》五千餘字,流傳至今,教化、引導世人。
太上老君主掌大道的陰陽生成變化,成就化育萬物之功,地位尊崇,居中正之德、秉持中正之氣,能施行雷霆之法降妖伏魔;以大悲心為眾生拔除痛苦,具足無量願力,極為神聖尊貴,給予世間無限慈愛的太上老君道德天尊。
【註釋】
一 九五:古代以九五之尊代稱皇帝,此處指太上老君道德與地位的中正與崇高。
【說明】
太上老君在東周時期降生為老子,擔任管理王室藏書的官職,後因周朝日漸衰弱,老子無奈之下,便辭官歸隱,並留下《道德經》這部曠世巨作。本節〈寶誥〉內容即是恭述太上老君之身分、聖德及主掌,並讚揚太上老君宣說天、地、人三道,啟發眾生的道德與智慧。
「天之道」寓意無私,揭示上天賦予萬物生長空間,卻不干預其發展,使四季更迭、日升月落,一切運行有常。
「地之道」寓意包容、承載一切,代表大地滋養山川草木、飛禽走獸,沒有種類之分,均一視同仁,平等孕育。
而「人之道」寓意清淨無欲,世人應回歸純樸,保持心靈清明,以平常心接納人事變化,泰然處之。
我們身而為人,智慧、生命有限,無法像太上老君一樣「隨方設教」,在漫長無盡的時光裡度化眾生,但我們依然能夠學習神明的道德與慈悲精神,斷除不當言行,涵養美好品格,發揮人性中的良善光輝,善待他人,造福社會。
因此,我們應當放下「我執」來落實無私的天之道,行事不以自我為中心,而是能先關注他人的需求;並將個人得失置於群體之後,樂於付出不求回報。
我們也要斷除「苛刻心」,落實包容、承載一切的地之道,不輕易評斷他人,也不排除異己,而是保持謙卑,尊重不同的觀點;即使他人有缺點和過失,我們也不能一味地指責,應當諒解、寬待對方,並以善巧的方式,引導對方改正。
此外,我們還要防治「貪欲心」的生起,落實清淨的人之道,不貪圖外在的名利地位,也不過度追求感官刺激,而是要安分守己、知足常樂。
當我們能夠確實地依天、地、人之道待人處事,相信就能如《道德經》所言:「其不自生,故能長生。」以公善之心,幫助他人、利生萬物,將能使道德精神長存,並能發揮正向的影響力,讓身邊的人受到潛移默化,也變得寬和謙遜、心懷仁善,整個社會將會在神明的慈悲指引下,走向光明、幸福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