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志業∣行天宮五大志業網

356期

【聖心鐫詠】

行天宮三宮楹聯巡禮(五十四)

關河萬疊,氛埃獨振,雄威揚漢幟;

聖蹟千秋,冠冕永傳,枹皷懾孫曹。

【語譯】 

關聖帝君跋涉千山萬水,東征西討,於舉世昏濁中破空而出,以一己之力撥亂反正,平定各地的亂臣賊子,雄壯威武的凜然氣勢震伏華夏,宏揚大漢的聲威;

關聖帝君的聖功德業垂範千秋,所成就的崇高聖德、名位永世留傳,所統帥的軍隊嚴整壯盛,威懾了孫權與曹操的狼子野心,維護漢室江山安穩和平。


【註釋】 


一 萬疊:層層疊疊,沒有窮盡。明代徐顯卿〈大閱賦〉:「吾皇之宅,天地也……表以萬疊之河山,阻以百二之重關。」
 

二 氛埃:也作「雰埃」,邪氛、濁埃等凶氣、汙穢,此指戰亂。北周庾信〈商調曲〉:「君臣一體,可以靜氛埃;得人則治,何世無奇才!」

  振:整治、挽救。《舊唐書盧邁傳》:「而邁獨振薄俗,請臨弟喪,士君子是之。」


三 漢幟:漢朝的旗幟,代指漢室正統的聲勢威望。《漢書‧韓信傳》:「拔趙幟,立漢幟。」


四 冠冕:本為皇帝、官員、文人儒生等所配戴禮帽的統稱,後引申為官位極高、權勢極大,此處指 關聖帝君聖德崇高,於當時、後世皆獲得顯赫隆重的名聲、爵位。《三國志‧魏書‧王昶傳》:「今汝先人世有冠冕,惟仁義為名,守慎為稱。」


五 枹皷:「枹」,音ㄈㄨˊ,即「桴」,鼓槌;「皷」通「鼓」,戰鼓。此代指軍隊。

【賞析】 


本楹聯為楷書,但以古樸的筆法書寫,且部分文字,如「埃」、「曹」皆採隸書寫法,使整體顯得質樸素雅、端嚴典重。 上、下聯首句分嵌「關」、「聖」二字,點明行天宮主神為 「關聖帝君」。

 

本聯採倒裝與因果筆法,並於對仗強調詞義的相對。如首聯的「關河」指漢家天下,而 關聖帝君的「聖蹟」,就存在於「關河」之中;至於「萬疊」對「千秋」,則為「空間」對仗「時間」。

 

頸聯的「氛埃獨振」對「冠冕永傳」,前為因、後為果,主詞皆為 關聖帝君,並藉由倒裝,構成「先名詞,後動詞」的形式,以彰顯 關聖帝君於敗壞混亂的世風中超絕群倫,以大智慧、大勇氣撥亂反正,成就永垂不朽的聖名與天爵。其中「氛埃」為負面詞、「冠冕」為正向義,兩兩相反;而「獨振」從空間維度描寫個人的特立出群;「永傳」則指從此刻連綿至未來、屬時間層面。

 

末聯的「雄威揚漢幟」對「枹皷懾孫曹」,則側重虛與實的對顯,如「雄威」指 關聖帝君的威嚴氣勢,雖非實體卻可以感知;「枹皷」是以戰鼓代指 關聖帝君治軍嚴明所訓練出的盛壯軍容,也點出該楹聯位在北投行天宮鼓樓下方護龍的楹柱;而「揚漢幟」是以旗幟樹立大漢天威,為外在、可見,「懾孫曹」則是使孫權、曹操畏懼心驚,為內在抽象情感的描寫;更契應《玄靈玉皇寶經》:「扶漢興劉,吞曹滅魏,勁節凌雲。」勉勵人人皆應心存正念、存養正氣、堅行正道,陶冶光明磊落的道德人格,如此將能相由心生,展現凜然的氣概,讓善人樂於親近,妖邪不敢欺凌,昂然開創屬於自己的一片天!

楹聯撰書者介紹

江兆申(1925~1996) 字茮原,亦作椒原,安徽歙縣人。

自幼稟受家學,未受過正式的學校教育;後師從溥心畬,吸收舊傳統的精華,並打破既定的格局,推陳出新。書法方面,兼擅篆、隸、行、楷各體;繪畫作品體現獨有的清新特質和秀雅的色調;篆刻則吸收眾家之長,而出以自然,故有靜穆樸拙的雅趣。為國際知名的藝術史學者,尤以精於「鑑賞」著稱於時,多次於海內外舉辦個人書畫展。曾任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兼書畫處處長。著有《江兆申書畫集》、《關於唐寅的研究》、《靈漚類稿》等書。

楹聯小百科 以實代虛,延伸喻義的「意象借代」修辭法

「意象」指物象的含義,「借代」則是不直接揭露所要指涉的人、事、物,以彼物代此;而「意象借代」則結合二者,來擴充物象所蘊含的意義。舉例來說,下聯的「冠冕」,是以官員的禮帽借代官位、權勢,並進一步深化,指 關聖帝君因涵養至上的聖德,而能通過人間的考驗、獲賜天爵,千百年來深受世人的推崇、敬拜;更以此勉勵我們,敬拜 關聖帝君,更要學習 關聖帝君秉忠行義的精神,立身修德、涵養浩然正氣,相信將能成就美好的功業,享有善報。

上一頁】【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