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心鐫詠】
行天宮三宮楹聯巡禮(五十二)
廟貌巍峩,萬古勛名垂竹帛;
神功浩蕩,千秋義勇壯河山。
【語譯】
行天宮的建築格局雄偉壯麗、恢宏開闊,彰顯了主神 關聖帝君英文雄武的氣概,匡扶漢室正統、剷奸除惡的宏偉勛業與名聲,永遠記錄於史冊,讓世人欽仰不已;
關聖帝君的神威廣大,伏魔鎮邪、降賜恩澤的聖功無遠弗屆,千年以來行義勇為的精神氣魄,為天地河山注入了浩然正氣,護佑、鼓舞著世人。
【註釋】
一 廟貌:依照恭奉神明的聖德與神格,所形塑的神明寶像,及建造的廟宇形制。東漢鄭玄箋《毛詩.周頌.清廟序》云:「廟之言貌也,死者精神不可得而見,但以生時之居,立宮室象貌為之耳。」
二 勛名:勛同「勳」,功勞。此指 關聖帝君行忠履義的功績與名聲。南宋《景定建康志》卷二十五:「朝之名卿才大夫,綜文韜武,畫幃籌邊,鏗鍧炳耀,皆能垂勛名于竹帛。」
垂:留傳、記載。
竹帛:古代記錄文章、事蹟的竹簡與縑素,代指史冊、典籍。西晉陳壽《三國志.蜀書.杜微傳》:「天下之人思慕漢室,欲與君因天順民,輔此明主(後主)……著勳於竹帛也。」
三 浩蕩:廣博浩大。
四 義勇:堅守道義,勇於為所當然的精神氣魄。唐代官修《晉書.涼武昭王傳》:「嘉關(羽)、張(飛)之飄傑,誓報曹而歸劉,何義勇之超出!」
【賞析】
本楹聯書法為楷書,而間以變化,如「峩」、「義」二字上部的「我」,「萬」、「蕩」二字下部的「艸」寫法略有不同,於嚴謹中增添生動感,展現靈動流麗、剛勁挺拔的氣韻。
本聯主要寫法,為「廟神一體,具象表徵」,如上聯首句「廟貌巍峩」,既詠歎行天宮的雄偉恢宏,與神明寶像的高大莊嚴,也讚揚 關聖帝君的德行如崇山峻嶺般剛正堅毅,讓人瞻仰景從;而下聯的「神功浩蕩」,則稱歎關聖帝君所降賜的聖功德澤,如江河寬闊綿延,潤澤萬民;又佩歎行天宮如海納百川,迎來十方信眾,宏揚五倫八德之正信,讓人人獲得 恩主公的教化及護佑,帶著平安歸返。
而「具象表徵」,則是以具體的名物,來比喻、烘托「廟神一體」的筆法。如下聯的「河山」,既指現實的山河大地,引申為信仰者所在的每個角落,也分別對應了「巍峩」、「浩蕩」,兩組以山、水為偏旁的形容詞,堅信關聖帝君(神)與行天宮(廟),會如天地山河般永存人間,護持眾生。此外,上聯的「竹帛」,不僅代指記錄了關聖帝君聖蹟的典籍,更蘊含《明聖經》「節如竹,竹有筠也」的深義,稱揚 關聖帝君的節操如翠竹般堅貞、如縑帛般潔白,故能名留青史。
至於「萬古」、「千秋」,除了代表時間的連綿悠長,亦與《玄靈玉皇寶經》「不二志朝廷,清廉獨幟千秋;惟一心漢代,勁節卻超萬古」的經文相應;更貫通楹聯中提及的, 關聖帝君的「形貌」、「勛名」、「神功」與「義勇(行)」,期勉讀者能以 關聖帝君為榜樣,「讀好書,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相信就能煥發道德光輝,成就美好的善功德業,常保社會的祥和平安!
楹聯撰書者介紹 |
---|
張維翰(1886~1979) 字蒓(蓴)漚,雲南大關人。 前清雲南法政學堂畢,復耽詩學,淵源經史,自明清上溯隋唐各代皆能縱貫,而於顧亭林詩最為心契。 其書素極雅秀,以詩名故,為時賢所重,歷任監察委員、代理監察院院長、中華學術院詩學研究所所長等職。著有《蒓漚類稿》及《法制要論》、《地方自治實務》等書。 |
楹聯小百科 以實載虛、虛實互襯的「虛實相映」技法 |
---|
本聯所使用的「虛實相映」筆法,有兩種層次,一是並列實景、虛景,使虛實互相映襯,如本聯首句「廟貌巍峩」為實景,而「神功浩蕩」則為不可見的虛景,頌揚 關聖帝君的功名德業相互符應,深受世人景仰。其次,則是將虛事與實物並列,使兩者互為表裡,如本聯次句中,關聖帝君的「勛名」、「義勇」,成就於漢末三國,人、事已不復存在,成為「虛事」;但因眾人感念追懷,以及領任為神後屢次顯聖,讓關聖帝君的聖容、神功、德名、義行等由虛轉實,成為載錄史冊的「史實」、長存河山的「聖蹟」,是我們永遠的道德典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