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健康】
兒童步態的正確觀念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寶,但有些家長只要一發現小朋友步態或肢體外觀稍有異樣,就容易過度擔憂,或是輕信口耳相傳的流言。限於篇幅,以下針對小兒骨科門診常見的「扁平足」、「內轉步態」詳加說明,盼父母能建立正確觀念,陪伴孩子健康成長。
扁平足
「扁平足」是指足弓塌陷,導致整個腳底平貼地面,多數兒童在嬰幼兒期都有某種程度的扁平足。十歲後,因為韌帶鬆弛度隨著年齡逐漸下降,百分之八十五至九十六的孩童,足弓會發育完成;百分之四至十五的孩童仍有扁平足,在不負重的狀況可見明顯足弓,但腳踩地負重時足弓會消失,大部分沒有症狀或不適,稱為「無症狀柔軟性扁平足」;有症狀的扁平足則分為「有症狀柔軟性扁平足」和「僵硬性扁平足」,比例極低。
矯正鞋或鞋墊
迷思:扁平足孩童必須穿矯正鞋或使用鞋墊。
事實:矯正鞋或鞋墊雖能提供額外的足弓支撐和舒適感,減少壓力和不適,但「不能」改變足弓結構、幫助足弓發育或促進運動表現,亦即「無法」治療扁平足。多數孩子的足弓會隨著成長自然形成,不需要特別干預;而對於「無症狀柔軟性扁平足」,一般也不特別建議穿矯正鞋或使用鞋墊。
運動能力
迷思:扁平足會影響孩子的運動能力。
事實:扁平足通常不會影響孩子的運動能力,許多有扁平足的孩子依然能夠進行各項體育活動,包括跑步、跳躍和球類運動等;少數情況下,扁平足會引起疼痛或不適,此時可使用鞋墊或接受物理治療來緩解症狀。
治療的必要性
迷思:只要有扁平足,就必須接受治療。
事實:並非各種扁平足都需要治療,然而當孩子感到疼痛、不適或影響日常生活時,務必尋求醫師的建議及診治。舉例來說,「有症狀柔軟性扁平足」的兒童,久站或長時間行走,會比同年齡小孩更容易疲勞或腳底疼痛,可利用矯正鞋墊來改善;如果「柔軟性扁平足」足弓角度塌陷較嚴重,沒有隨著年齡增加而改善,可趁八至十二歲骨骼還有發育空間時,接受「距下關節制動術」;而若是「僵硬性扁平足」可能伴隨其他骨骼異常,則可接受「截骨矯正手術」。
內轉步態
走路的正常步態,腳尖會朝前或稍微朝外,若腳尖朝內轉,就稱為「內轉步態」或「內八步態」,多因大腿骨(股骨)、小腿骨(脛骨)旋轉角度異常所引起,在二至六歲兒童當中相當普遍。
物理性的矯正方式
迷思:內轉步態須藉由輔具、特製鞋子,或是鞋子反穿、學直排輪加以矯正。
事實:醫學研究顯示,上述各種物理性的方式,對於矯正內轉步態沒有明顯助益,因為這種步態並非由外部因素造成,而是與骨骼、肌肉的結構有關,屬於發育過程中的正常變異,通常到了十至十二歲,步態就會逐漸恢復正常。若隨著年齡增長,內轉情形卻不見改善,甚至愈來愈嚴重,方才需要就醫檢查及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