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志業∣行天宮五大志業網

351期

【効勞願行】

默而堅實的靠山

心中如有愛,世界都光亮。

      -行天宮平安心語

 

楊鳳鑾師兄,高齡九十五歲,是行天宮北投分宮非常資深年長的効勞生,主要都在廚房烹煮膳食,開過餐廳的她,廚藝極好,品嘗過的人都讚不絕口,所以她也有個外號叫「大廚」。由於年事已高,體力不堪負荷,幾年前卸下廚伙重任,大部分時間都在家休養。但只要身體狀況許可,就會在家人攙扶下到廟裡來拜拜,親近 恩主公。

 

訪談當日,鳳鑾師兄依約來到北投分宮。原本擔心嚴寒的天氣,會造成鳳鑾師兄體力上的負擔。承蒙 恩主公護佑,一大早烏雲就奇蹟般散去,透出金黃色的陽光,是個溫暖舒適的大晴天。

 

鳳鑾師兄長年服務,待人親切,人緣極好。一來到廟裡,大家都特別跑來跟這位老前輩寒暄問暖,看看好久不見的鳳鑾師兄,有的關心她的身體狀況,有的跟她閒話家常,一時之間場面溫馨。訪談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展開。

早年的聖緣

鳳鑾師兄很早就信仰 恩主公,年輕時,她跟先生住在臺北市中山北路一間大飯店附近,育有三個小孩,過著幸福的家庭生活。世事難料,先生因故早逝,她孤身扛起家計,「當時我開一家餐廳,炒飯炒麵,內外場一手包辦,很忙很累,但沒辦法,小孩一個七歲、一個十歲、一個十四歲,只能拚命做!」鳳鑾師兄說:「當時行天宮還在九臺街,我們都叫它『竹仔厝』,因為離家很近,一有空就會去拜拜,漸漸成為一種生活習慣,一種心靈寄託。」

 

誓願來効勞,則是另一個契機。「有一次,兒子生病高燒不退,吃藥打針,去診所、到大醫院診治,一直都沒辦法痊癒。」當過父母的人,想必深知那種心焦如焚的感受。求助無門下,鳳鑾師兄來到 恩主公寶像前,雙手合十深深一拜,沒過多久,總算找到適合的醫師和治療方式,兒子也終於恢復了健康,鳳鑾師兄喜出望外,流下感動的淚水。「當時,我就暗自許願,之後有空一定要來廟裡幫忙,替 恩主公做事!」

來北投蓋廟

鳳鑾師兄經常趁工作空檔來廟裡,做一些打掃清潔,只要能幫得上忙,無論做什麼她都不計較。 民國四十五年,九臺街關帝廟的土地,被規畫為「新興國中」預定地。為廣宣教化,另擇於北投桃源里嗄嘮別(今忠義)興建「北投分宮」。民國四十七年,行天宮精神導師 玄空師父接任住持,繼續建設並重新規畫為三進式格局,包括前殿、玉皇殿及後殿。

 

當時,許多効勞生自願發心參與建廟,鳳鑾師兄就是其中之一。當年的情景,彷彿就還在眼前,恍如昨日,歷歷在目。鳳鑾師兄回憶,當時大家都搭火車來,幫忙把石頭搬上山。雖然很粗重、很辛苦,但是大家都有同樣的願望,就是讓信眾有一個可以修心敬神的廟宇,因此,每個人都做得很歡喜,甘之如飴。

 

「那年,我女兒才九歲,也跟我一起來,有時坐在高高的石堆上玩耍,有時幫我搬運一些較輕的石頭。」有時候,鳳鑾師兄也會看到玄空師父來廟裡,但面對這樣的大人物,她也只敢遠遠遙望。 玄空師父宣講時,她就默默把這些做人做事的道理牢記在心中,潛移默化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暖心又暖胃

鳳鑾師兄就跟許多師兄一樣,都企盼著這一刻的到來,心中充滿無限感動,此後,她就開始來這裡拜拜。自謙書讀太少,無法勝任濟世服務,於是,她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情-煮菜!

 

一天多少人吃飯?今天是什麼日子?要準備什麼特別的菜色?需要多少米?多少菜量?去哪裡買?誰又可以擔任二廚、三廚?如何讓大家吃得美味、吃得滿意、吃得衛生? 這些都是相當專業的問題,並不是想像中這麼簡單。「我做過餐廳,所以有一個粗略的概念,各位師兄也賞臉讓我安排分工。」於是,廚房事務在鳳鑾師兄的帶領下,顯得有條不紊。早年來過北投分宮的執事、効勞生甚至志業體同仁,都對鳳鑾師兄的好手藝讚譽有加。

 

看到大家吃得津津有味,就像餵飽自己的孩子一樣,這就是鳳鑾師兄最大的快樂。她就像是一座沉默而堅實的靠山,將愛心化作暖心又暖胃的佳餚,讓執事、効勞生都獲得滿滿的能量,繼續在第一線替廣大信眾服務。 謙卑踏實,默默効勞,就這樣悠悠度過了數十年的歲月,鳳鑾師兄用實際行動,表達內心對 恩主公的感謝,如此懇切、如此真實。行天宮寶經《玄靈玉皇寶經》曰:「一念之誠,真而無妄。」或許就是鳳鑾師兄一生的寫照吧!

 

每次在廚房忙完,鳳鑾師兄都不會忘記來正殿前,雙手合十,虔誠敬拜,祈願家人平安,祈願眾生平安。訪談後,她也在家人的攙扶下,進廟向 恩主公請安,這才安心回家。緩緩走過巍峨的廟宇,一磚一瓦都承載她許許多多的回憶。 經過崇德堂,合十再拜,一位慈眉善目的中年男性帶著笑容在牆外等待。執事師兄告訴我:「那是鳳鑾師兄的兒子-石福華師兄。他也是一位効勞生,每天凌晨四點都會來廟裡誦經,然後才去上班。非常虔誠!」

 

協助鳳鑾師兄上車離去,心中有一股感動,就像當天那暖暖的冬陽,照耀著翠綠的忠義山。一份聖緣,牽起另一份聖緣。効勞生的故事,就是這樣在 恩主公的護佑下,一代接一代,代代相傳。

 

上一頁】【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