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志業∣行天宮五大志業網

349期

【潤心法雨】
《玉皇上帝洪慈救劫寶經》
今譯今註
(四十六)

【語譯】 

〈頌曰〉

一個人道德生命的培養,應從恪盡孝道做起,以敬愛之心奉養父母;

然後擴充孝心,奉獻才能,忠於好的領導者,致力於社會大眾的福祉;

最終可以參與輔助天地的化育,以惜物護生的道德實踐,營造萬物共榮的環境。

 

【註釋】 

一 參:本指人與天、地並立為三之意,源自儒家典籍《中庸》「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後「參」與「贊」合用時,「參」字則指參與。

  贊:協助、輔佐。

【說明】

清朝學者段玉裁曾言:「孝,善事父母者。」「忠,敬也,盡心曰忠。」可知「孝」與「忠」,需竭盡心力,真心敬重。身為子女,應感恩父母生養教導之辛勞,不僅要用心照顧父母的生活起居,也要體貼、尊重他們的心意,使身心皆能有所安頓。出社會後,也應該秉持同樣的態度,敬重職場上的長官、前輩,忠於本分,全心全力完成身為部屬、後輩的職責,交出好成果。

 

若是父母、長輩或主管與我們的觀念有所不同,我們也要放寬心量,用溫和的表情、和緩的口氣、謹慎的用語,與對方耐心溝通,理解彼此的差異。如此將能減少磨擦、取得共識,進而讓雙方的關係更加和諧。

 

而我們所在的環境、世間,無一不是天地這個大父母所長養化育。就如《呂帝心經》開示:「天生萬物,惟人最靈。匪人能靈,實是心靈。」在浩繁多樣的物種之中,人類最具有靈性。並非人類比萬物靈巧,而是因為人類的「心」最靈明,能知曉事理、明辨是非。因此我們不能在擁有現代便利的生活之後,就將享有的一切視為理所當然,肆意浪費;更不能為了一己之私欲,就破壞水源土壤、動植物生態,而是應當發揮敬天愛地的精神,以慈心善性善待生靈、珍惜資源,讓青山常在、綠水常流,人與自然環境和諧共存。

 

期盼眾善信謹記 玄穹高上帝的勸勉,以感恩的心,回報父母的養育與教導;也要感恩主管、師友的督促與指正,讓我們有持續成長的機會;更要感懷上蒼賜予善良的本性,讓我們以有用之身力行善事,發揮生命的價值。相信只要每個人信受奉行神明的教誨、經典的開示,回首來時路,絕對豐富精采,不枉此生。

上一頁】【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