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志業∣行天宮五大志業網

348期

【人間行腳】
口出耳納,謹言慎聽

 

古時候有一句諺語:「書三寫,魯成魚,虛成虎。」意思是說,文字經過多次傳抄,因字形相近容易發生訛誤,造成「魯」寫成「魚」,「虛」寫成「虎」的狀況,必須小心謹慎。

《呂氏春秋》中就曾經記載一段故事:

 

孔子的門生子夏有一次要到晉國探望朋友,行經衛國時,聽見一個年輕人正在讀史書,大聲念道:「晉師三豕涉河。」他覺得很奇怪,為什麼晉國的軍隊要趕三隻豬渡河呢?他向年輕人借書一看,上頭確實寫著「三豕」。

 

子夏心想,一般史書會優先記載人物、地點、時間和事件。晉軍渡河是一件大事,所以應該會先記年代,因此「三豕」有可能原本是某個紀年單位。再分析「三豕」的字形,發現「三豕」與「己亥」形體十分相似。仔細推敲後,子夏對年輕人說:「應該不是『三豕』,是『己亥』才對,可能有人抄錯了。」年輕人不信。

 

子夏抵達晉國後,向各方詢問,證實晉軍是在「己亥」那年出兵渡河,子夏說:「還好我有多加查證,才不至於跟著出錯。」 故事中,衛國的年輕人讀書只是照著「字面」念,未曾深思其意,因而一再誤讀。正是提醒我們,在接收或傳遞任何訊息時,都要謹慎思量,要以清明的智慧來判斷,才不會以訛傳訛。這樣的道理,從古至今是不會改變的。

 

其實,不只是文字書寫要謹慎,就連嘴巴說話、耳朵聽話也應當如此。行天宮寶經《玉皇上帝消劫真經》〈淨口咒〉云:「人言從口出,出納必隄防。」口說為「出」,耳聽為「納」,無論出或納,都要審慎小心。嘴巴說話,要真確無誤,符合道義;耳朵聽話,切莫輕易聽信謠言,要能廣泛聽取、採納正確的意見,做出合宜的判斷與行為。

 

在網路資訊時代,社群媒體盛行的今日,訊息傳遞迅速且無遠弗屆,我們更應該引以為鑑。在面對紛雜的資訊來源,定要更加謹慎,擇選正當的管道、符合美善的言論,且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多方查詢、小心求證,才能明辨真偽邪正。當我們發送訊息時,內容要真誠純良,不造謠、不詆毀他人;倘若能時時保持口正、耳正,相信我們一定能走在正道上,處處平安。

 

期盼,大家能以道德為依歸,傳遞真誠、信實、溫暖的善言正語,耳聽公平真實的話語,如此在人與人之間搭建正向溝通的橋梁,進而營造出正直敦厚的美好社會。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