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志業∣行天宮五大志業網

347期

【守護健康】

淺談登革熱

登革熱是近年全世界最盛行的蟲媒病毒性疾病,常常成為一個威脅公共衛生的議題,也是在臺灣屢次造成大規模流行的傳染性疾病,被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需要大家一同提高警覺、積極防治。

 

介紹登革熱
 

登革熱由登革熱病毒(Dengue Virus)所引起,病毒依照不同血清型又分為Ⅰ、Ⅱ、Ⅲ、Ⅳ四種型別,每一型都具有感染致病的能力,當二次感染為不同型別時,演變為登革熱重症的機會較高。

登革熱流行病學
 

目前全世界約有一半人口,生活在登革熱流行區。每年約三點九億人感染登革熱,其中約九千六百萬人出現不同嚴重程度之臨床症狀。

 

全球登革熱流行的地區,在西元一九七○年之前,只有九個國家經歷過嚴重的登革熱流行疫情。目前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劃分區域,如非洲、美洲、東地中海、東南亞及西太平洋地區,在超過一百個國家流行,又以美洲、東南亞和西太平洋地區影響最為嚴重。

 

登革熱的傳播
 

臺灣的登革病毒主要通過兩種重要病媒蚊-「埃及斑蚊」和「白線斑蚊」的叮咬傳播。當一隻感染了登革病毒的蚊子叮咬人體時,病毒就會進入人體,開始感染。此外,罹患登革熱的人也可能將病毒傳播給蚊子,形成蚊子與人類之間及社區的傳播循環。

登革熱的潛伏期及症狀
 

登革熱的可傳染期,為病人發病前一天至發病後五天,此時若被病媒蚊叮咬,病毒會感染病媒蚊,之後病媒蚊即可藉由叮咬宿主而繼續傳播;受感染後之潛伏期約三至十四天,症狀通常在感染後四至七天內出現。

 

臨床症狀因每人的體質不同,會引起不同程度的反應,有些人症狀並不明顯,或者十分輕微。而典型登革熱的症狀,則是突發性的高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關節痛及出疹等;在某些情況下,如果先後感染不同型別之登革病毒,有更高機率導致較嚴重的症狀,若未及時就醫或治療,可能對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脅。

 

登革熱的治療
 

目前尚無特效的治療方法能根治登革熱。治療的主要目標是緩解症狀並防止病情惡化。建議患者多休息、保持充足的水分補充、使用退燒藥以降低發燒,不過,應避免使用含有阿司匹靈的退燒藥,因為可能增加出血風險。

登革熱的注意事項
 

若患者發現自己出現登革熱症狀時,應盡早就醫,接受醫師的治療建議;此外,如果出現出血、呼吸急促、嘔吐、意識模糊等危險徵象時,應立即就醫。

 

登革熱的預防措施
 

登革熱是一種「社區病」、「環境病」,且病媒蚊對於叮咬對象「無」選擇性,一旦有登革病毒進入社區,且生活周圍有病媒蚊孳生源的環境,就有登革熱流行的可能性;所以民眾平時應做好病媒蚊孳生源的清除工作,澈底落實「巡、倒、清、刷」,若出國或至登革熱流行地區時,也應採取自我保護的防蚊措施。

 

民眾平時應提高警覺,瞭解登革熱的症狀,除了發病時可及早就醫、早期診斷且適當治療,亦應同時避免再被病媒蚊叮咬,以減少登革病毒再傳播的可能。 總之,登革熱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疾病,主要透過蚊子叮咬傳播。以上分享了登革熱的相關常識,盼能提高大家的認知程度,進而有效防治這種威脅公共衛生的疾病。
 

  • 巡:經常並仔細巡檢居家室內外可能的積水容器。
  • 倒:將積水倒掉,不要的器物予以分類或倒放。
  • 清:減少容器,留下的器具也都應該澈底清潔。
  • 刷:去除斑蚊蟲卵,收拾或倒置勿再積水養蚊。

 

上一頁】【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