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天地】
哺乳類異軍突起 新生代
約六千六百萬年前,當白堊紀末劇變的最後餘燼冷卻,
我們這顆行星也展開了新的一章。
-安德魯‧諾爾《寫給每個人的地球簡史‧人類的地球》
在白堊紀末的災變過去之後,地球便進入了全新的時期,即新生代。由於恐龍的滅絕,哺乳類獲得發展優勢,迅速成為生態霸主,甚至就像爬行類一樣,演化出陸、海(鯨豚)、空(蝙蝠)三棲的生存模式。而開花植物也同樣取得優勢地位,成為主要陸生植物,至於裸子植物和蕨類則逐漸邊緣化。
新生代又分成古近紀、新近紀和第四紀三段時期。在古近紀開始時,歐亞大陸比今日小,土耳其、伊朗、印度都還是汪洋中的大島,而阿拉伯半島還是非洲的一部分;南美洲和北美洲相隔遙遠,而澳大利亞已經開始和南極洲分離了。
陸地的漂移也造成生物演化的差異。在白堊紀時,原始哺乳類分成兩大類群:有袋類和胎盤類。有袋類在各大洲尚未完全分離前,便已從東亞散布到其他地區。進入古近紀後,隨著胎盤類演化出強勁的掠食者,有袋類難以匹敵,而逐漸從各大洲消失。唯二的不同之地,則是日益孤立的南美洲和澳大利亞,因為胎盤類還沒來得及演化出大型掠食者,兩地即已遠隔海外,於是有袋類得以繁衍興盛,特別是在澳大利亞。
不過,南美洲雖欠缺胎盤類掠食者,卻有「龍」族後裔承襲了祖先的強大體形,演化成當地最高級的掠食者,此即駭鳥。駭鳥是走禽,可說是有鳥類以來,體形最高大、頭骨最巨大者,身高達三公尺,奔跑時速能到每小時五十公里。
在古近紀中期,印度島撞上歐亞大陸,變成印度次大陸。至新近紀,推擠出喜馬拉雅山及青藏高原,並在隨後的歲月中不斷增加高度。由於板塊的移動、碰撞、推擠,在新近紀時期陸續出現高山或島嶼,例如:阿爾卑斯山(非洲板塊碰撞歐亞板塊)、安地斯山(納斯卡板塊擠壓南美板塊),以及臺灣島(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相互推擠)。
地貌的改變同時影響陸地動物的生存競爭。南北美洲之間因為一連串火山的噴發,逐漸形成島嶼,最終在新近紀後期出現巴拿馬地峽,南北美洲連成一體,兩地生物開始大搬風。由北美洲南下的胎盤類掠食者壓縮南美洲有袋類的生存空間,甚至威脅駭鳥的地位。由於鳥類先天上的差異(無利齒、體形大卻骨質輕、卵生),難以與凶猛的肉食哺乳動物競爭,駭鳥於是跌落霸主地位。雖然曾有北上北美洲的駭鳥,演化出有史以來該類群最大的物種,但還是曇花一現,到第四紀時整個類群全數滅絕。
第四紀始於二百六十萬年前,一直持續至今,人類的出現與演化是此時期的重要核心。第四紀基本上就是冰河時期,平均溫度低於古近紀及新近紀,而期間最大的差別只在於冰河向低緯度地區大幅延伸的「冰期」,以及冰河大幅消融退縮的「間冰期」。目前地球雖有暖化現象,但南北兩極仍有冰蓋存在,因此是處於間冰期,約始於一萬二千年前至一萬年前,正是人類文明發軔之時。
人類文明的發展改變了地球的樣貌,以及其他生物的演化與興滅。未來的地球究竟會變成如何?除了來自天外(隕石、小行星)及地下(火山、板塊)的影響,還有很大一部分與人類息息相關,值得我們審慎思考。
新生代一二事 |
一、現存最大的陸生哺乳類為「非洲草原象」(Loxodonta africana),最高為4.1公尺、最重為7.3公噸。但生存於古近紀後期的「天山準噶爾巨犀」(Dzungariotherium tienshanense),最高可達7公尺、重約20公噸。
二、現存最大的水生哺乳類為「藍鯨」(Balaenoptera musculus),最長為29.9公尺、最重為199公噸。但2023年才確認的化石物種「巨像祕魯鯨」(Perucetus colossus),生存於古近紀中期,長約20公尺,估計體重可能重於藍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