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心鐫詠】
行天宮三宮楹聯巡禮(四十二)
關懷在世道人心,一部春秋存正義;
聖蹟遍名都僻壤,萬年俎豆答神庥。
【語譯】
關聖帝君關懷繫念的,是敦厚世道、淨化人心,因此 關聖帝君寶像手握《春秋》書卷,冀能以正名實、明是非的大義,循循善導眾生回歸人倫綱常的正途;
關聖帝君顯聖施教的靈驗與聖蹟,從名都大邑到窮鄉僻壤,德澤遍及各地,因此古往今來的信眾皆絡繹不絕地敬祀禮拜,虔誠答謝 關聖帝君的慈悲護佑。
【註釋】
一 世道人心:社會的風氣、教化及人心的趨向。清代黃宗炎《周易象辭》卷八:「『剛』,在世道為昌明,在人 為君子,在人心為天德。」
二 名都僻壤:繁華熱鬧的大都市與偏僻的鄉野,此處泛指所有的地方。清代胡作柄〈道膺禪師傳〉:「所過名都大邑,幽村僻壤,莫不悉心化導。」
三 萬年:形容時間長遠。北宋陸佃《鶡冠子.王鈇》:「與天合則,萬年一范,則近者親其善,遠者慕其德而無已。」
俎豆:俎是盛放牲醴的矮桌,豆是盛裝食物的高腳碗,皆為祭拜神明、祖先時使用的禮器,引申為祭祀。《東觀漢記.祭遵傳》:「雖在軍旅,心存王室,不忘俎豆,可謂守死善道者也。」
庥:音ㄒㄧㄡ,庇佑、保護。
【賞析】
本楹聯書法為行楷,展現出以楷體為本而帶有書家個人丰采,結體圓勁厚實,筆勢質樸中兼具俊逸,嚴整間不失流麗。
此係隔句對楹聯,上下聯首句分嵌「關」、「聖」二字,彰顯 「關聖帝君」為行天宮恭奉之主神。
本楹聯主要使用「對比修辭」,如上聯「世道」指時代總體風氣、「人心」局限於個人之心念,乃大、小相對;下聯的「名都」繁華熱鬧,「僻壤」偏遠荒蕪,呈現遠與近、中心與邊陲的對比,以彰顯 關聖帝君聖心平等,事無大小、地無遠近都同等關懷,賞善罰惡皆能聖裁公允。更採取了「前後呼應」,如上聯讚頌 關聖帝君「關懷」中盡存剛直「正義」,所以能裁斷聖明,不偏不頗;下聯則歎服 關聖帝君救濟蒼生、破邪顯正的「聖蹟」遍及天下,所到之處,皆是「神庥」恩澤,不曾遺漏。
此外,本聯更與《明聖經》經文相互印證,如上聯隱含 關聖帝君「奈何世之人,真性不密,偏僻用心」的感慨,於是「以公善之心望世」,提舉春秋大義以端正人心世道;下聯則稱揚 關聖帝君日夜巡行天下,「鑒別忠佞紛紛」,無論是宇內或海外,只要「男女遵奉聖語,遇難帝自降臨」,因此信眾虔誠敬拜、答謝聖恩的馨香,亦綿延千秋萬代,不曾間斷。
楹聯撰書者介紹 |
馬紹文(1894~1968) 字瀞廬,號懷一齋主,湖北宜昌人。
嘗從宜都名儒楊守敬遊學,治經世之學;民初曾任湖北省秭歸縣知事,但不願一官羈身故棄之。為人淳厚率真,工書、善畫,書法初宗漢魏,繼師晉唐,寓雄奇於恬淡,所畫松竹勁挺蒼古,得力於書法。抗戰前創辦武昌藝術專科學校,以培育人才。來臺後,寓居臺北從事書畫創作,曾任中華民國畫學會理事、中國書法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生活藝術協會理事;並與張鏡微、譚遵魯共稱「詩壇三老」,又與友人共組八朋畫會、八儔書會,發揚傳統藝術。著有《馬紹文先生書畫集》等書。 |
楹聯小百科 言之有物或意在言外的「虛、實義名詞」得 |
在楹聯使用的實物、計量名詞當中,有的是具象可見、可以計量的「實義名詞」,如本聯的「春秋」指孔夫子所撰述的《春秋》,「俎豆」指祭祀的供品或行為等。另一種是看似具體,實際卻是意在言外、引申寬泛的「虛義名詞」,像「名都僻壤」並不真的只局限於城市和鄉村,而是引申為「到處」;又「萬年」亦非真指一萬年,而是泛指恆常久遠。如此虛實交織,不僅增添變化,更讚歎 關聖帝君的演教說法無窮無盡、虛實兼備,因而能隨緣應化,方便接引,是救度眾生脫離迷茫苦海的光明法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