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天地】
爬行動物的輝煌歲月 中生代
比起藍菌,牠們對地球本身的影響也相形見絀。
然而在侏羅紀和白堊紀期間,恐龍的生態優勢是絕對的,
而且牠們演化出的型態,在生命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
-安德魯‧諾爾《寫給每個人的地球簡史‧綠色的地球》
從古生代的二疊紀末開始,地球生物便經歷了有生命以來最嚴重的滅絕。這場毀天滅地的浩劫並非一瞬間發生,而是持續進行了六萬年以上,直到中生代的三疊紀初。原因應是許多事件綜合所產生的影響,包括:大規模連續性火山爆發、海洋缺氧、盤古大陸完全成形引起極端乾旱氣候等。結果總計約有百分之九十五的物種滅絕,其慘烈程度前所未見。
當時由於地表所有陸塊聚合成盤古大陸,淺海區域大幅減少,造成單一的洋流循環及單一的氣候型態,於是廣大的內陸日漸乾涸,原本陸上茂密的森林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低矮的小型草本植物。
大滅絕後的生態復原相當緩慢,大約經過五百萬年左右才恢復已往的生機,但物種的多樣性則遠不如滅絕前。因此在三疊紀前期,無論是海洋還是陸地、植物或是動物,可以取得生存優勢者都是少數類群,以至於能全球性分布。例如:合弓類的水龍獸,體形與現代的豬相當,牠們的數量占了當時所有陸地植食動物的百分之九十。
合弓類是現代哺乳類的祖先,在三疊紀前期是陸地上的優勢動物,當時除了水龍獸,還有肉食性的犬齒獸、麝喙獸等。不過此一現象到了三疊紀中期便逐漸改觀,爬行動物中的初龍類(恐龍、翼龍、鱷的共同祖先)因環境適應能力強、演化變異程度大,於是迅速取得主導地位。
三疊紀後期,各種原始鱷類開始稱霸陸地,有植食也有肉食,不同物種的體形差異甚大,身長從幾十公分到三公尺以上均有。不過好景不常,在三疊紀末至侏羅紀初,地球發生了第四次大滅絕,合弓類幾盡消亡,只剩犬齒獸一支留待將來演化成哺乳類,其他如兩棲類、海中的腕足動物、軟體動物都遭受重大打擊,而原始鱷類也退居配角。等到災難過後,生存霸主重新洗牌,恐龍、翼龍、魚龍、蛇頸龍等爬行類在陸、海、空全面占據生態優勢,持續約一億四千萬年。
侏羅紀及白堊紀可說是爬行類的黃金時代,其中又以恐龍這支族群最為成功。在生物學上,恐龍是指特定的陸地爬行動物,牠們的後肢直立於身體下方,能以直立步態方式行走,與現代哺乳類相同;但其他爬行動物則是四肢往兩側延展,行走時承受較大的壓力,所以無法像恐龍一般快速移動。
除了恐龍,其他類群的動物默默地開枝散葉。侏羅紀時,螃蟹和蝦出現,逐漸發展成水生節肢動物的主要類群。海洋中的菊石(頭足綱軟體動物,與鸚鵡螺類似)進入全盛期,成為後世研究中生代的指標化石。
與動物相較,植物的演化也不遑多讓。侏羅紀仍是裸子植物蓬勃發展的時代,而在白堊紀前期,開花植物開始出現,至白堊紀後期,已逐步取得優勢地位。開花植物的興盛,也帶動了以它們為主食之動物的演化,例如:傳粉昆蟲、鳥類,甚至是長期在恐龍陰影下求生的哺乳類,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白堊紀末期,地球萬物欣欣向榮,一切都看似如此美好。然而,大約六千六百萬年前,一顆小行星撞向地球,在天崩地裂的撞擊之後,約有百分之七十五的物種滅絕,中生代就此畫下句點。
中生代一二事 |
一、生物學上常將中生代爬行類稱作「龍」,但並非所有的龍都是恐龍。例如:魚龍、蛇頸龍、滄龍是水生爬行類,牠們是恐龍的遠親;翼龍和恐龍源自同一祖先,勉強可算近親。唯有鳥類直接從恐龍演化而來,是其直系後裔。
二、由於直立步態的優勢,恐龍可以發展出巨大的體形,目前已知最大的恐龍為「阿根廷龍」(Argentinosaurus),體長可達三十七公尺、重達九十二公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