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健康】
遠離腸病毒
腸病毒指的是一群病毒,包含克沙奇病毒、伊科病毒及腸病毒等不同種類。
臺灣氣候溫暖潮溼,適合腸病毒生存,以四至九月為主要流行期,但其實全年都有感染個案,是常見的幼兒疾病之一。
傳染途徑
人類是腸病毒唯一的傳染來源,主要透過腸胃道(糞-口、水或食物汙染)或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也可能因為接觸病人皮膚水泡的液體而受到感染;此外,新生兒則可能經由胎盤、孕婦分娩過程或產後人際接觸等途徑,感染到腸病毒。
感染腸病毒後,平均三至五天開始出現症狀,在發病前數天,喉嚨與糞便就可發現病毒,此時即有傳染力,以發病後一週內傳染力最強;而患者會持續從腸道釋出病毒,時間可長達八至十二週之久。
臨床症狀
感染腸病毒後,很多人沒有症狀,或只出現類似一般感冒的輕微症狀。
不過,腸病毒也可能引發多種疾病,常見如手足口病、皰疹性咽峽炎等,有時則會引起一些較特殊的臨床表現,包括無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炎、心肌炎、肢體麻痺症候群、急性出血性結膜炎,或因感染「腸病毒D68型」引起嚴重呼吸道症狀、腦炎或急性無力脊髓炎等,而「腸病毒71型」最容易導致神經系統的併發症。
除上述外,新生兒最常見的症狀則包括發燒、食欲不佳、活動力下降、躁動不安、皮膚出現紅疹、腹瀉或嘔吐等,病況進展嚴重時可能引發心肌炎、肝炎、腦炎、新生兒敗血症等,請家長務必多加留意。
預防方式
腸病毒重症前兆
|
注意病情變化
在嬰幼兒感染腸病毒後的五天內,家長或照顧者要特別注意病情變化,如果出現重症前兆,請務必立刻送往大醫院,由專業醫師進行評估與治療。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已在全臺各縣市建立了「腸病毒重症醫療網」,例如恩主公醫院即為新北市的「腸病毒重症責任醫院」之一,建議大家可上網查詢,隨時掌握最新相關資訊。
腸病毒感染目前多半採取支持療法,諸如退燒、止咳、打點滴等,僅有少數患者會出現併發症,絕大多數患者會在發病後七至十天自行痊癒,請不必過度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