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志業∣行天宮五大志業網

343期

【守護健康】

遠離腸病毒

腸病毒指的是一群病毒,包含克沙奇病毒、伊科病毒及腸病毒等不同種類。

 

臺灣氣候溫暖潮溼,適合腸病毒生存,以四至九月為主要流行期,但其實全年都有感染個案,是常見的幼兒疾病之一。

 

傳染途徑
 

人類是腸病毒唯一的傳染來源,主要透過腸胃道(糞-口、水或食物汙染)或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也可能因為接觸病人皮膚水泡的液體而受到感染;此外,新生兒則可能經由胎盤、孕婦分娩過程或產後人際接觸等途徑,感染到腸病毒。

 

感染腸病毒後,平均三至五天開始出現症狀,在發病前數天,喉嚨與糞便就可發現病毒,此時即有傳染力,以發病後一週內傳染力最強;而患者會持續從腸道釋出病毒,時間可長達八至十二週之久。

 

臨床症狀
 

感染腸病毒後,很多人沒有症狀,或只出現類似一般感冒的輕微症狀。

 

不過,腸病毒也可能引發多種疾病,常見如手足口病、皰疹性咽峽炎等,有時則會引起一些較特殊的臨床表現,包括無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炎、心肌炎、肢體麻痺症候群、急性出血性結膜炎,或因感染「腸病毒D68型」引起嚴重呼吸道症狀、腦炎或急性無力脊髓炎等,而「腸病毒71型」最容易導致神經系統的併發症。

 

除上述外,新生兒最常見的症狀則包括發燒、食欲不佳、活動力下降、躁動不安、皮膚出現紅疹、腹瀉或嘔吐等,病況進展嚴重時可能引發心肌炎、肝炎、腦炎、新生兒敗血症等,請家長務必多加留意。

預防方式
 

  1. 勤洗手,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要常以肥皂洗手,並遵循「溼、搓、沖、捧、擦」五個步驟。
     
  2. 幼童之照顧者或接觸者,應特別注意個人衛生。若接觸到病患的糞便及口鼻分泌物、皮膚、水泡,應立即以肥皂洗手。
     
  3. 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及充足睡眠,以提升免疫力。
     
  4. 生病的時候,應盡快就醫,並請假在家好好休息。
     
  5. 注意居家環境的衛生清潔及通風。
     
  6. 流行期間,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
     
  7. 盡量不要與疑似病患接觸,尤其是懷孕婦女、新生兒及幼童。
     
  8. 新生兒可多餵食母乳,以提高抵抗力。
     
  9. 兒童玩具(尤其是絨毛玩具)要經常清洗、消毒。

腸病毒重症前兆

  • 一、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嗜睡,一般神經併發症是在發病三至四天後出現。
  • 二、肌躍型抽搐(類似受到驚嚇的突發性全身肌肉收縮動作)。
  • 三、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頸部僵硬、肢體麻痺、抽搐。 四、持續嘔吐。

注意病情變化
 

在嬰幼兒感染腸病毒後的五天內,家長或照顧者要特別注意病情變化,如果出現重症前兆,請務必立刻送往大醫院,由專業醫師進行評估與治療。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已在全臺各縣市建立了「腸病毒重症醫療網」,例如恩主公醫院即為新北市的「腸病毒重症責任醫院」之一,建議大家可上網查詢,隨時掌握最新相關資訊。

 

腸病毒感染目前多半採取支持療法,諸如退燒、止咳、打點滴等,僅有少數患者會出現併發症,絕大多數患者會在發病後七至十天自行痊癒,請不必過度擔憂。

上一頁】【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