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5期

【守護健康】

中醫秋季養肺

一轉眼,今年又進入倒數第二個季節-秋季了。宋玉《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秋天總是令人多愁善感,尤其見到枯瘦的樹木與滿地落葉,更是讓人感到憂鬱。

 

以中醫理論來看,「秋季」在五行學說中屬金,五臟中「肺」也屬金,七情中肺之志為悲與憂,加上陽消陰長、日照減少,的確容易使人感到悲傷、憂愁。不僅如此,秋天的主氣是燥氣,過於乾燥的空氣也容易損及人體健康。

秋燥傷「肺」
 

秋天時,空氣的溼度逐漸下降,尤其是白露過後,雨水漸少、天氣乾燥,稱為「秋燥」。

 

在中醫理論中,肺喜「潤」而惡「燥」。這裡的「肺」除了泛指鼻、口腔、肺部等呼吸系統外,中醫也有「肺主皮毛」的說法,認為皮膚、毛髮與肺息息相關。秋天的燥氣會損傷人體的津液,讓鼻與口腔黏膜、皮膚及毛髮等處的水分快速蒸發。

 

秋燥傷肺,可能造成乾咳、少痰、口腔與鼻黏膜乾燥、呼吸不順、皮膚乾燥乾癢、便祕等症狀。
 

長新冠對「肺」的影響
 

另一方面,這幾年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很多患者確診後出現長新冠的諸般症狀,其中許多症狀也與肺的陰液受損有關。

 

長新冠(long COVID)指的是感染新冠肺炎後出現的慢性後遺症,世界衛生組織(WHO)對長新冠的定義為:一、在感染後三個月內發生;二、症狀持續超過兩個月;三、無法用其他的診斷排除,症狀恐會持續長達一年。

 

人的所有臟腑都可能受到新冠肺炎的侵襲,在「肺」的部分,患者可能出現久咳不癒、胸悶、胸痛、呼吸困難、嗅覺喪失等症狀,有些患者則會有皮膚方面的症狀,譬如皮膚乾癢、蕁麻疹、紅疹等。

 

面對秋燥與長新冠,建議大家可藉由秋季養生之道,維護身心健康。

中醫典籍談秋季養生
 

秋季雖然充滿悲憂且較為乾燥,但也是養肺的好時節,中醫傳統典籍《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就提到此時的養生之道: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

 

意思是說:秋天時(農曆七至九月,共三個月),自然界的萬物經過夏季的豐收後,開始進入盛受、容納、平和的收納狀態,此時天氣急躁,急著收斂,地氣清肅,天地間有一股肅殺之金氣。這時候人們應該早睡早起,晚上最晚十一點以前入睡,早上公雞啼叫時就起床,心中不要雜念紛擾,要保持內心寧靜,以避免被秋季的肅殺之氣影響,古人有「秋收、冬藏」之說,秋季主收,要收斂神氣,不要外散消耗身體的精、氣、神,如此就能使肺氣清潤,這是秋季的養生之道,如果違反了就會損傷肺氣,經絡理論中,肺與大腸相表裡,如此冬季容易患有腸道的疾病,也會影響到冬天收藏精氣的功能。

 

由此可知,秋季養生有以下三個重點:

 

早臥早起

早睡早起,晚上十一點以前入睡,天亮公雞啼叫時就起床,不要熬夜,熬夜會傷陰耗氣,《黃帝內經》亦云:「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此時應該把握時機養陰。

 

精神調養

秋季宜注意精神調養,保持內心寧靜,避免被秋季的肅殺之氣影響。秋季容易使人悲傷憂鬱,如果本身有憂鬱傾向或是罹患抑鬱症的人,此時盡量接觸會令人開心的事物,譬如看些娛樂節目、喜劇片、多聽笑話,或是聽些輕鬆愉快的音樂。

 

避免過度消耗精神體力

秋季主「收」,自然界的陽氣由發散轉變為收斂,人體的陽氣也會向內收斂,此時應配合收斂神氣,避免過度勞心勞力,以免消耗身體過多的精、氣、神,譬如運動不要大汗淋漓,適度流汗即可。
 

秋季的飲食與日常養生
 

除了《黃帝內經》所述外,以下幾種飲食與日常的養生之道,也能幫助秋季養肺:

 

吃白色食物

中醫認為「白色入肺」,秋季適合吃些白色的食材來補肺,譬如白木耳、白蘿蔔、百合、水梨、甘蔗、柚子、山藥、蓮藕等,能夠滋陰潤燥。

 

喝足量的水

每天都要補充足量的水分,維持身體水分代謝的平衡,可避免皮膚、黏膜乾燥。

 

體質燥熱者不宜熱補

有些人的體質偏於燥熱,建議不吃辛辣、炸、烤等容易造成上火的食物,也不要任意進補,尤其是肉桂、羊肉等熱補的食材,如此一來,可避免過度消耗津液。

 

大口呼吸新鮮空氣

到戶外空氣清新處,盡量吸入新鮮的空氣後,再漸漸呼出濁氣。 規律運動 養成規律運動的好習慣,有助於增加肺活量,增強肺部功能。

結論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大自然的規律,中醫理論認為天人合一,配合四時的陰陽變化調養身心,能夠幫助我們健康長壽,祝福大家都能平安健康。

 

上一頁】【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