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志業∣行天宮五大志業網

334期

【字裡行間】

一代公卿盡故人
 

五都來往無舊業,一代公卿盡故人。

不肯低頭受羈束,遠師溪上拂纓塵。

        -唐‧戴叔倫〈送秦系〉

戴叔倫出生、成長於盛唐的繁華年代,但青年時期卻遇上了安史之亂。他眼見戰爭造成百姓流離失所、社會動蕩不安,因此作品經常關懷民間疾苦,也傳達出隱居修道的想法,而與一些具有同樣懷抱的文友相唱和,秦系便是其中之一。

 

這首詩是戴叔倫送別秦系歸隱田園時所作,意思是說秦系雖無恆產,但也有一些昔日舊友成了當朝顯貴,其中有人看重秦系的才能,欲推舉他任官。不過秦系為人就是率直不受拘束,不想承順逢迎長官,而寧可避居山林中,遠離塵世的煩囂。秦系不願做官的灑脫個性,與戴叔倫頗為投契,所以戴叔倫在送行之餘,更有一份惺惺相惜的情誼,讀來令人格外感懷。

 

「公卿」一詞,意指三公九卿,原為周朝中央政府執掌各類職務的高級官員,後世則泛稱身居高位的人臣,因此身分、地位自是十分尊貴。不過若細究「公」、「卿」原義,其實都有一段曲折的演變過程。

 

「公」的甲骨文為象形字,本指一種口小腹大、用以盛物的器具,後世寫作「瓮」或「甕」。許慎《說文解字》稱:「公,平分也。」這是假借用法,不是原始意涵,但如今「公」的意義全引申自假借用法。首先,「公」是平分給眾人,所以就是「分享」,如「公布」;也形容屬於大眾的事物,而與「私」相對,如「公筷」。

 

其次,能夠行使平均分配之權的人,其身分在群體裡必定較為崇高,因此「公」成為對年長者或有地位者(高官、貴族等)的尊稱,如「公卿」;而在父系社會中,這樣的人都是男性,於是「公」又用來指稱雄性,與「母」相對,如「公雞」。

 

甲骨文的「卿」,中間是一個盛裝了滿滿食物的「豆」(原指一種圓形的高足盤),左右各有一人跪坐,因此本義是指兩人面對面享用美食,這是商王以盛宴款待貴族的方式,不過後世將本義寫成「饗」。其次,兩人朝著美食相向對坐,心中有所傾注,引申為想望、趨往,此義至戰國另造「鄉」字以區別,但「鄉」後來又被假借為「村落」之義,於是再造「嚮」字來代替。而「卿」雖為原本寫法,如今意義卻變成另一個引申義,即接受君王招待的貴族世胄,泛指高官大臣。歷經峰迴路轉的變化,世人雖不知「卿」的原義,可是那份受重視的尊榮仍隱含其中。            

上一頁】【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