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企畫】
看見自己 擁抱人生
您曾經有過以下感受嗎?比如:「好孤單,都沒有人瞭解我」、「我還以為你理解我」、「你自認懂我,其實你根本不懂」……但我們試圖聆聽過自己的心聲嗎?懂得自己在做什麼或需要什麼嗎?理解自己、善待自己是一條漫長旅程,讓我們與您為伴,且走且學習。
從「周哈里窗」談起
兩位教授共同創造了「周哈里窗」(Johari Window),方框隔出四個象限(如圖),以整扇窗象徵自己。A、B、C、D以厚厚的板子隔絕,無法透視,所以「他人」會看見A、D,而「自己」只能看見C、D兩面;D是大家都能看見的層面,至於B,沒有人知道那裡有些什麼。
A是「盲目我」,指自己被蒙蔽,但別人都知道的部分,比如有人看出我很懶散,但我不以為然;C是「隱藏我」,是自己不為人知的一面,如不敢獨自看恐怖片,但對外掩飾了這個事實;D是「開放我」,是自己和他人都瞭解的部分,例如認為自己很愛開玩笑,而朋友也都這麼說;B則是「未知我」,這是有待開發,無人知曉,非常值得去探索、開發的領域。
我們有時埋怨親密的人、在意的人不瞭解自己,但從「周哈里窗」不難發現,別人不可能全然瞭解「我」,就連「我」看待自己也會出現盲點。所以自身能做的努力,就是把「開放我」的面積擴大,主動介紹自己,也問問「別人眼中的我」,藉此促進自我理解,也能更充分表現出真實的自我,身心平衡,會活得更健康、快樂。
為什麼要瞭解自己
瞭解自己,比瞭解他人更加困難。如果有人問:「你的價值觀是什麼?」能迅速、堅定回答的人大概不多,因為人多半不習慣自我探索,而且真正的想法可能並不討喜,比如人都希望自己慷慨善良,但真實自我也許很小氣、驕縱;再者,往心靈深處挖掘,同時也會被強迫面對「不想接受的事實」,例如有個人常抱怨自己「運氣很差」,事實是「不夠努力」,其挫敗跟運氣毫無關係,但潛意識為了不承認「錯在己身」,此人就會放棄尋找真正的自我。
既然探求自我如此困難,又何必要苦苦探究呢?的確,就算不瞭解自我,也能照常生活,但心中若有一絲「被理解」的渴望,那就證明需要一個知音,而且目前「還沒找到」,才會產生匱乏感,要是連自己都不願理解自己,怎能強求別人以正確的方式相待呢?另外,想要更充實的生活、和諧的人際關係,或是更適合的工作,至少也要知道自己的優勢、興趣、目標所在,才知道應如何努力。
「認識自己」好比是慢跑,勤於練習,未必能參加比賽或奪標,但能讓我們擁有更好的體能和狀態,有助於應對生活中的各種考驗;當我們足夠理解自己時,就不需要渴求別人「懂我、接住我」,因為精神上已經能夠獨立自足,知道了該如何選擇、如何安放身心,也才算是真正地「長大成人」。
看見自己 發現自己
試著回答下列的幾個問題,慢慢想,沒有標準答案,答不出來也沒關係,只要認真、誠實地面對心靈;過一陣子再重新應答,或許會有所轉變,不妨思考看看,這轉變從何而來?每一次提問、回答,都會更接近自己。
我的價值觀
價值觀能引導相應的行為模式,例如價值觀是「健康第一」,平日一定會均衡飲食,並勤加鍛鍊;確立明確價值觀,也能擺脫疲倦,驅動我們勇往向前。想想看,什麼是「對的事」,同時是自己「想做的事」?
我的興趣
瞭解自己在哪方面有興趣、有熱忱,做起來很快樂,非常願意投入心力。問問自己,平日專注於什麼樣的話題?對什麼事情充滿好奇?如果發現自己對什麼也不感興趣,試著打開感官,去觀察生活中的「喜歡」或「不喜歡」的事物,並記錄當下的感受。
我的人格特質
遺傳生物學家認為,這些內在的特質通常由基因決定,或許可以稱之「天性」。想想看,是喜歡獨處還是與人相處?喜歡規畫還是行動?會跟著感覺走還是遵循理性?在乎細節還是大方向呢?
我的生理時鐘
指體力、情緒、智力的週期性變化。比如有些人是「晨型人」,適合在早晨做些思考的工作,中午以後開始昏昏沉沉,就可以轉而處理不費腦力的工作,如此工作效率最高。想想看,自己習慣早起還是晚起呢?一天之中,何時能量最高?何時又最低迷呢?
我的優勢
不只是才能,情商與品格亦是珍貴的優勢,一個人若具備寬容、幽默感、體貼別人等特質,雖不會在某個比賽中拔得頭籌,但相信一定有不少人喜歡他,願意與之共處或相助。不妨說說看,自己的優勢是什麼?
我的使命感
行天宮精神導師 玄空師父傾盡畢生之力,在短短十二年間,獨資擘建行天宮三宮,如今想來實在是「不可能的任務」,但正因為師父時時以「弘揚聖教,濟世助人」為念,方能不畏艱苦,突破重重考驗,完成建廟的道業。我們也來想想看,什麼是自己生命中最有意義的事,足以為之奮鬥,成為一生的使命呢?
和身心對話
狗兒追著自己的尾巴,會形成無止盡的迴圈,永遠追不到,反之,當牠挺胸向前,尾巴自然會跟著牠;所以無需胡亂追逐,只要認真看待自己,讓身心自在,幸福便會隨之而來。
聆聽身體訊息
時常感到眼睛乾澀、肩頸痠痛、頭暈、胸悶或心跳加速嗎?法國哲學家梅洛龐蒂說:「我不是在我的身體面前,我是在我的身體內,或甚至,我就是我的身體。」認識身體、聆聽身體傳遞的訊息,也是瞭解自己的途徑之一。
《治癒你的身體》(Heal Your Body)提到身心彼此對應,「身」病,是為了提醒心裡負荷太重;有些症狀,可能出自於對事物太過敏感和恐懼,或是因為長久忍受了憂傷跟憤怒……開始覺察身體的耗竭與需求,一點一點地滋養它,身體也會予以回報,讓我們生活得更有品質。
試著從頭到腳緩慢地掃描,從額頭、眼睛、鼻子、兩頰、嘴脣、顳顎慢慢地放鬆,沿著肩頸、胸口一路向下,每默念到一個部位,就專注於此,倘若感到不適,便多停留一下,告訴身體:「我知道你現在很不舒服,我會好好照顧你。」也可以搭配緩慢的呼吸,讓身體節奏慢下來。
好好照顧情緒
每個人都會有情緒,但許多時候,我們會下意識地壓抑,不允許自己生氣、悲傷,甚至沒意識到自己很難受,累積太久,最後反而如山洪暴發,一發不可收拾。當我們再次產生情緒時,試著使用《冰山對話:從開門到關門、從理解到支持的深度溝通》提出的口訣「SAGE」(看見、承認、允許、接納):
我們可以透過腦海中唸出這四個步驟。第一步,先覺察自己有情緒,並為這個感受命名,是「傷心」、「委屈」、「不滿」……一旦辨識出這是何種情緒,身和心的距離也會因此拉近,還可以伸出左拳,把拳頭當作情緒,並告訴它:「我看見我生氣了」;接著承認情緒,比如「我很生氣」、「我很煩躁」……如此前額葉便會開始運作,調節身心。
別急著評價對不對、好不好,情緒沒有對錯,更別出演內心小劇場,反覆批判、傷害自己,只要深呼吸,安靜地看內在感受起起落落;看見、承認、允許之後,請對自己說:「我完全擁抱與接納自己內在的所有發生。」然後以右手包覆左拳,收進胸口,表示接納,如果暫時做不到,也沒有關係,只要不驅趕、不打壓情緒,就是一種慈悲照顧自己的方式。
每個「我」都很獨特,值得一再閱讀、細品,而理解自己,是為了照顧好自己,唯有身心不虞匱乏,擁有足夠的能量,我們才能更好地擁抱人生;請以知足、感恩的眼看世界,以開闊的心態處世,這樣的「我」,非但不孤獨,還能給出許多的愛,為世間帶來溫暖和幸福。
微練習 護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