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志業∣行天宮五大志業網

333期

【專題企畫】

飽覽美景 增廣見聞

動物透過眼睛來觀看大自然的千姿百態,而能欣賞爭奇鬥豔的萬般樣貌。從日升月起、海陸山川、風雲雷電、花開葉落……各種奇景,到文明所創建出的風土民情,人類都是透過視覺來觀賞它們的奧妙與精彩,學習到許多知識與學問,並從增廣見聞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悟到生命的哲理。

 

由於人類有著聰敏的心靈,因此「觀看」不單是察覺外在世界的變化,更是藉由感知事物之理,內化成本身的智慧與涵養,這便是我們與其他動物最大的不同點。

 

繁華湖景 引人入勝
 

清明上巳西湖好,滿目繁華。

爭道誰家?綠柳朱輪走鈿車。

遊人日暮相將去,醒醉喧譁。

路轉堤斜,直到城頭總是花。

   -宋‧歐陽修〈采桑子‧其六〉

 

地球上的各處勝景,每每吸引著人類的目光。尤其到了繁花盛開的季節,遊客齊聚,競相爭睹,那熙來攘往的景象,猶如市街般熱鬧,好不歡樂。這般喜愛湊趣的心情,其實連文人雅士也不例外。

 

這闋詞是歐陽修中年時期作品,若看第一句,多數人會直覺以為是描寫清明前後杭州西湖的景致。不過,此「西湖」非彼「西湖」,詞中場景其實是位於潁州(今安徽阜陽)的同名湖泊,在北宋時與杭州西湖齊名,而繁華盛況也不相上下。

 

在詞中,歐陽修以人車爭道的情狀,突顯清明、上巳(農曆三月初三日)期間的熱鬧景象,大家趁著春光明媚,一覽瀲灩湖光,雖然擁擠,也絲毫無損遊興。到了日暮時分,旅人漸漸散去,有些意猶未盡者仍在四處遊走。隨著他們的步伐,望向那宛轉曲折的堤防、街道,頭上簪花的遊客一路延伸到城中,點綴出滿滿的春意。

 

或許就是景物與人事的完美融合,打動了歐陽修的心田,讓他陶醉在春光爛漫的美好片刻,這源自於視覺所及的短暫感受,卻能醞釀成腦海中永難磨滅的回憶。歐陽修從第一次來到潁州,即深深愛上了它,終其一生念念不忘,數度造訪,甚至在晚年辭去官職後,便定居於湖畔。可知對大文豪來說,他所看見的美景,不只是在當下發出讚歎之聲,更成為情繫一生的心靈悸動。

 

絕美的勝景,讓歐陽修決定終老於此,而您的心底是否也有一處流連忘返之地,時時刻刻牽動著心弦呢?

登樓攬勝 撫今追昔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春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唐‧崔顥〈黃鶴樓〉

 

當下的美好,讓歐陽修難捨難分,這是對景物的留戀。然而時過境遷,有些人事會隨著光陰的流逝,變換了樣貌,那麼睹物思情,又是一番什麼樣的心境呢?


這首著名的唐詩,吟詠千年不絕,詩中所提到的「黃鶴樓」,位於湖北武漢的蛇山上,始建於東吳大帝黃武二年(西元二二三年),距離崔顥寫此詩已有五百年的時光。五百年之間,江山代有人才出,樓閣雖在,但昔日的英雄豪傑早已煙消雲散。當年站在樓前的是誰,而今日站在樓前的我,也必然會隨著歲月遠去。面對歷史的滔滔洪流,詩人不禁發出千年一嘆。

 

崔顥以古人乘鶴登樓的傳說為引起,娓娓訴說著物是人非的滄桑感。雖然景物未變,但白雲蒼狗,物換星移,乘鶴者早已羽化成仙,遠離了人世間的喧囂。登臨樓高處,遠眺漢陽城中的樹木、鸚鵡洲上的芳草,一切又是那麼廣大遼闊,此情此景、此時此刻,心中不禁升起思鄉之愁緒,彷彿就像江上的迷霧,濃郁得化也化不開。

 

由觀看一座古樓,而讓崔顥發出思古、懷鄉之幽情;從景物的描寫,而帶出時間的流逝感與空間的距離感。他所抒發的不單單是眼前所及之一切,更是情感上、記憶中所緬懷、所思念的人事物,因此讀來真是蕩氣迴腸、餘韻裊裊。

 

黃鶴樓由於有絕佳的景觀,歷來許多騷人墨客在此題字留詩,而崔顥此詩可稱得上是第一。在元朝辛文房所撰的《唐才子傳》裡,還記錄了一則有趣的傳聞:李白登臨黃鶴樓時,見美景當前,便想吟詠一番,不料看到這首詩後,只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於是悻悻然離去。可見崔顥之才情,連詩仙都折服啊!

 

美景令人神往,也可以使人浮想聯翩,這是心靈上的感觸。從眼睛瀏覽到的美,進而引發浪漫的人文情懷,您是否也曾有過與崔顥類似的體驗呢?

夜雨無聲 隨喜自得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

    -唐‧杜甫〈春夜喜雨〉

 

春日時節,萬物欣欣向榮,正適合四處遊覽。可惜天公不作美,竟然下起淅瀝瀝的雨了。這時您是抱怨天氣,還是轉換心情,欣賞一下「雨」的美好?我們且來看看詩聖杜甫是如何應對的。

 

唐肅宗上元二年(西元七六一年)的春天,在一個下雨的夜晚,杜甫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的草堂寫下此詩。由於安史之亂,當時杜甫已經歷過一段顛沛流離的日子,好不容易在蜀地(今四川)安頓下來,平時種植蔬菜花果,過著田園般的生活。這段時期是杜甫的創作高峰期,在看遍了人生的悲歡離合之後,他對於世事自有一番瞭然於心的透澈。

 

於是,春夜的雨水隨風悄然而來,在杜甫看來,它能夠滋養萬物,花草樹木得以萌發生長,這是美好的。推窗外望,只看得見小徑上陰沈的烏雲、江船上明亮的燈火;等到清晨時分,沾染了雨水的花朵顯得尤其紅豔欲滴,讓整座錦官城(即成都)猶如蕩漾在花海之中,這樣的景色,當然也是美好的。全詩沒有一個「喜」字,但呈現出詩人觀看夜雨的怡然自得,這樣的「喜」是心境上的愉悅和平靜,更加緊扣了詩題,由此可見詩聖的高妙之處。

 

杜甫賞夜雨,沒有煩躁之情,只有細細體會的人生況味,猶如品茶,除了「看見」茶湯的色澤,還需「嗅聞」一下氣味,如此才能真正領略那滲入脾胃的清雅芬芳。所謂的「見聞」,不就是經由感官接收到訊息,然後在我們心中形成各種經驗嗎?

 

所以,感受的好壞,皆在一念之間,如果見聞皆美好,自然就能獲得良善的經驗。那麼下回不妨從不同的角度來看看「雨」,讓它滋潤一下我們的心田。


柳暗花明 絕處逢生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朴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宋‧陸游〈遊山西村〉

 

對於外在事物的變化,我們學習以「隨遇而安」的態度來面對,然而人生運途的起伏,我們又要以什麼樣的心境來應對呢?

 

陸游是中國文學史上詩詞作品最多的文人,總計近萬首。但綜觀他的一生,卻是幾經波折。陸游出生未久,即發生金兵攻陷汴梁(今河南開封)的靖康之禍,宋朝幾近滅亡。他眼見國家遭逢侵凌,自幼就立志報國,成年後憑藉滿腔熱血報效朝廷,力主北伐收復故土,卻與苟安現狀的主和派扞格不入,以至於仕途不順,長年輾轉各地為官。

 

其次在感情上,陸游也歷經挫折。他十九歲時與表妹唐琬成婚,夫妻鶼鰈情深,無奈父母卻不喜歡唐琬,甚至硬逼兩人離婚。雖然日後陸游另娶,但對於前妻的思念與不捨,成了他一生的傷痛。

 

重情重義的陸游,無論是志業還是愛情,都頻頻受挫。然而陸游的個性積極進取,就算不如意,也不會頹廢、墮落,始終抱持著正向的態度來面對人生各種遭遇,從這首著名的詩作即可知一二。

 

當時陸游四十二歲,因罷官,閒居在家鄉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為了想觀看「春社」(立春後第五個戊日,農民於此日祭祀土地神)的熱鬧模樣,便在祭典之前幾日造訪鄉村。一路上,他順著山間溪谷曲折前行,正以為無路可走時,卻在桃紅柳綠之間看見一座山村。熱情的農家見到外來的訪客,拿出家中的糧食酒肉相招待,雖然菜餚不夠精緻,但其中所蘊藏的款款人情,卻無可匹敵。

 

由於已近春社,村人不時擊鼓吹簫,帶來歡慶的氣氛,而他們樸實無華的衣著,又讓陸游發出深深的讚歎。居民的淳厚、善良與質樸,打動了陸游的心扉,那與世無爭的生活,讓他既羨慕又不捨離去,不禁揣想著:或許下回就趁著皎潔的月色,再來夜訪一次吧!

 

從「看」春社,到心神嚮往之,陸游呈現出一幅自然又和諧的鄉村風情畫,其中有民俗的真、人性的善、景物的美,更重要的是,他藉「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聯,以行路歷程比喻人生運途的千迴百轉:無論前路看似有多麼顛簸難行,只要堅定信念、勇於迎接挑戰,就會有意想不到的生命喜悅。

 

陸游的這一番觀賞,看到的不僅是人文風物,更有靈性層次的啟發,這般的見聞既廣且深。若我們在每一次遊覽的時候,都能找到另一種「觀看的方式」,相信也會有類似的收穫。聰慧的您,就試試看吧!


上一頁】【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