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寶鑑】
行天宮寶經-經文精選
明心小故事
明朝嘉靖年間,江西有個讀書人,名叫俞都,又叫俞良臣,他天資聰穎,自幼博覽群書,才學兼備。十八歲那年,他就已經考中了秀才,鄉里都很看好他可以連中三元,更上一層樓。
務實和務虛之間
誰也沒料想到,年少得志的俞都,不但沒有飛黃騰達,而是接下來連考七年都名落孫山,最後只能留在家鄉教書賣字,勉強餬口。屋漏偏逢連夜雨,所生養的子女屢遭變故,僅存么女在身邊,妻子也因此憂勞成疾,一病不起。
俞都自認生平無大過,與同學結成「文昌社」,提倡惜字惜紙、放生戒殺、戒口戒色多年,明明做了很多善事,為何落得如此貧病交迫?他對自己的遭遇感到忿忿不平,因此每逢除夕夜,他都親自撰寫疏文,請託灶神代奏玉皇上帝,年年如此,只是生活處境依然毫無起色。
某年除夕夜,一位老翁忽然造訪俞都,自稱姓張,剛從外地回來,聽說有個才學兼備的讀書人,特別前來探訪。進屋後,兩人暢談大小事,說到心底深處,俞都禁不住訴說起自己的苦情,還把給灶神的疏文內容一一向張翁詳述。
張翁聽完直言:「其實,你的事我很清楚,所以今天特來勸誡。你惡意太重,而且只是追求虛名,總是怨天尤人,若再不反省懺悔,恐怕無法改變命運。」俞都聽了,很驚訝地說:「怎麼可能?我每天早晚都有敬拜神明,做善事還會記錄下來,這樣難道不算累積功德嗎?」
張翁說:「你雖然看起來做了許多善事,但是意念並不純正,並非出於本心,只不過是想博得『大善人』的虛名。敬拜神明時表面做出很恭敬的樣子,心中卻是雜念叢生,並沒有把敬神的禮儀、態度真正放在心上;對待他人總是充滿惡意,急功近利、輕人傲慢、口出惡言、強詞奪理、嫉妒貪心、挾怨報復……種種過錯不可勝數。這樣真的算是敬神嗎?真的有遵循神明教誨嗎?」
俞都聽了滿身冷汗,羞愧萬分,簡直是無地自容。「敢問老先生,今後我該如何是好?」
張翁教導他說:「凡有貪淫等諸雜念,要猛力屏除收拾乾淨。若有能力所及的善事,不圖報、不務名,盡力去做;若做不到的,也要勤勤懇懇,使此善意圓滿。不可懈怠、不可自欺,久久行之,必有效驗。」
說完,張翁逕自走進廚房消失無蹤,俞都這才驚覺,原來是灶神現身說法。從此之後,他發自內心做一個真正的好人,下定決心,時時保持意念的清淨,以真誠的態度來禮敬神明。七年後,俞都竟然以五十三歲的高齡考中進士,還找回失散多年的兒子;妻子的病也不藥而癒。後來,他把自己的故事和遭遇寫下來,勸勉後代世人,引以為鑑。
灶神一番開示,讓俞都終於澈底醒悟,明白過去種種的不是,以及敬神和行善的真諦,從此之後踏實修心修德、樂善助人,因而能獲得善果,安享天年。
寶鑑照心田
無論面對神明、面對人群,也包括面對自己,都要秉持一念至誠,保持正大光明,內不欺心,外不欺神、欺人,猶如神明時時與我們同在,身心口合一,天地必相應,自有善果和福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