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志業∣行天宮五大志業網

328期

潤心法雨】《玉皇上帝洪慈救劫寶經》
今譯今註
(廿五)

【語譯】 

生而為人,立身處世的起點必定是以倫理綱常為根本,儒、釋、道三教同樣要求世人須從人倫的本分做起;而人的終極目標,是致力於輔助天地生養萬物,三教的教義也共同勸勉世人朝這個目標來努力。

 

世人須誠心信奉三教,培養仁慈寬厚的德行和明辨是非善惡的智慧,樹立人格典範來感化愚昧無知的眾生;同時也藉由修德行善以積累功分,並修持正道,進而輔助天地化育萬物。

 

那麼,不但能獲得聖賢仙佛的果位,並且還能讓天下洋溢著和樂平靜的好光景。

 

全天下能夠清靜安寧,萬家百姓得以安居樂業,都是因為世人能秉持良心善性、端正言行,進而涵養仁民愛物的敦厚品德,所積累的功德善行感通天地神明的緣故。


【註解】 

一 求:要求。

二 專:專注,致力於。

  贊:輔助。

三 立身:建立自身做人處世的基礎,此處指樹立人格典範。

四 參:參與,此處指加入輔助。

五 抑且:況且、而且。

六 宇:上下四方,即空間的總稱。

  六宇:上下、東南西北六個方位,泛指全天下之意。

【說明】

儒、釋、道三教的共通點是,期盼世人都能修養自身的道德,重視人倫本分,並發揮無私無我的大愛之心,輔助天地化育萬物,讓世間變得更加美好。

仁德與智慧 正己而化人
 

要怎麼做才能修養德性,以達到「參贊天地,化育萬物」的境界?經文「既仁且智」提醒世人,從以「仁」心待人、以「智」處事做起。

 

「仁」由「人」與「二」所組成,延伸為人與人之間所建立的美好關係。與人互動時,我們要涵養良好的德性,學習儒家由明德到親民、佛教由體悟空性到慈悲救苦,與道教由修煉先天純淨之氣到立願度人。也就是要先「正己」,方可「化人」。

 

而正己化人的過程中,我們必須要有智慧,「智」由「知」與「日」所組成,意思是,我們要如高掛天上的太陽般,培養宏大高遠的見識,明白因果業報的道裡,明辨是非善惡,如此才能採取適宜的行動,改善眾人的生活。

 

我們修養仁心、增長智慧,更要懂得「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的道理。行天宮寶經《關聖帝君明聖真經》:「立志如同鐵石堅。」當我們能做到初心不改、終生實踐,相信定能修得圓滿完善的品德與智慧,不僅能感召神明護佑生活平安,更能對社會產生正面的影響力!

心念言行能轉境 善心八德參天地
 

人之所以能達到「參贊天地,化育萬物」的境界,是因為我們的言行舉止與外在環境息息相關。行天宮精神導師玄空師父開示:「天若沒有下雨,為了水源來爭吵、打架,那沒有用,是白費力氣,因為不是吵架、打架,水就會變多;我們所行的道德越差,天降災殃造成乾旱,我們越艱苦。就如同沒有道德,上天不添加我們的福、祿、壽,看你多會侵占人、多會占人便宜,看你多會算,『人算不如天算』,我們要理解這個道理。」人做為天地萬物的一員,內在心念與外在環境會互相呼應,如果人身的小宇宙違背了天理良心,將會散發出負面的波動與濁氣,影響整個外在大宇宙失去平衡,導致災劫不斷。

 

因此,我們要時時守護上天賜予的「良心善性」,並具體落實在日常生活中,體現「孝弟忠信、禮義廉恥」這八種美德善行,讓身中的正氣與天地正氣共振,形成內外呼應的正能量循環,這也是經文「終專贊其化育」、「行道而參 天地」的意涵。

 

期盼大眾能夠修養仁德與智慧,秉持光明、正直的心念,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八德,正己化人、律己利人,進而契合天地滋養萬物的無私大愛,相信我們不僅自身的命運會亨通順利,周遭眾人能平安順遂,自然、社會也會四季和順、清寧祥和!

 

上一頁】【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