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志業∣行天宮五大志業網

326期

潤心法雨】《玉皇上帝洪慈救劫寶經》
今譯今註
(廿三)

【語譯】 

佛教的核心精神是了悟五蘊皆空的真理,並發揮慈悲心,救度一切苦難的眾生。


【註解】 

一、釋:指佛教。

二、蘊:積聚、類別。

三、五蘊:又稱「五陰」,指聚合而成世間一切萬法的五種類別-色、受、想、行、識。除色蘊屬於外在物質,其餘都屬精神層面。色,指有形的物質、身體、外境(也包括光、聲音等);受,感受;想,想法;行,想要驅動行為、付諸行動的意志;識,心識或判斷。

四、空:世間的一切事物,皆由因緣和合而生,因緣散去而滅,並非真實永恆的存在,故說其本質是「空」的道理。

【說明】

有句話是:「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提醒世人,窮盡一生累積再多外在的事物,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什麼也帶不走,只有業報會隨著人的生生世世輪迴流轉。

 

玄穹高上帝不捨眾人在生死苦海中難以解脫,因此特別開示世人要了悟佛教「五蘊之空」的道理,並要有「發慈悲救一切苦」的大願。

出離虛妄 盡分隨緣
 

一般人所認為的「自我」,是由色、受、想、行、識五蘊聚積,因緣和合而成,只是暫時的存有,而「財富名位」也同樣不會恆常存在。因此,我們要放下小我,修養「出離心」。出離心並非是逃避現實,更非消極厭世的心態,而是透過明白世間實相是「空」的道理,來斷除貪欲、止息瞋念、放下錯誤的想法與執著,以「隨緣盡分不強求,物來則應,過去不留」的隨順態度來待人處世,就不會執著於可能會隨時變化幻滅的事物,甚至為了虛妄的存有而造下種種罪業,陷入無止盡的果報痛苦,難以解脫。 而修養「出離心」,也能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善盡本分、主動付出的同時,不會執著他人的報答,不貪取果報,心境將會回歸清淨平和

慈悲心拔苦予樂 平等心善待眾生
 

我們不只要放下種種罣礙,也要能發揮「慈悲心」。

 

經文開示的「一切」,泛指「所有」, 玄穹高上帝鼓勵我們,要關懷、救助的對象,應不分親疏,即使是與我們有宿怨舊恨的人,只要知道對方正在受苦、受到危害,我們都要放下分別心,同理對方的苦楚,為對方拔苦予樂,如此一來,所有善緣都能再續前緣,而所有逆緣也將轉化成為圓滿的善緣!

 

此外,「一切」也包含所有物種,行天宮精神導師 玄空師父開示:「我們做得正直練成道德,別人毒魚、電魚,以種種手段害死山裡的鳥、海裡的魚或生靈,而我們『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體念天心好生之德。敬重字紙、五穀,敬倉頡夫子、孔夫子、五穀先帝,在世間勞心苦血創造字紙、五穀,讓我們使用,所練成的道德。行善魂就輕,魂歸天府做神、做佛、做仙讓大家敬拜。練別的,無法解脫苦海,練道德,可以解脫苦海,不用再來生、老、病、死、苦。

 

師父的話提醒我們,萬物皆有靈性,我們要體現上天的好生之德,懷著悲憫心,善待所有生靈;而日常食衣住行育樂等等資源,皆是上天與無數人們的心血結晶,因此,我們要常懷感恩,珍惜生活中所有食物與器物;師父還警醒我們,要脫離生死苦海最好的方法,就是勤修道德,時時發揮本有的良心善性,無私無我,行善助人,相信我們將能脫離欲望枷鎖,迎向自在的人生。

 

期盼大眾都能體悟萬事萬物皆由因緣相聚而起,世間萬物的本質都是空,莫將寶貴的生命用來追求虛妄的財色名位等外在事物,而是要發「大慈心」,奉獻自我,幫助眾人、萬物,過得平安喜樂;並要發「大悲心」,同理他人的感受,給予他人最適當的幫助,解脫煩惱;更要有堅定的「大願力」,讓大愛的慈悲心永不退失。這樣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將會減少苦難,增加溫暖,帶來更多的祥和!                   

上一頁】【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