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4期

潤心法雨】《玉皇上帝洪慈救劫寶經》
今譯今註
(二十一)

【註解】 

一、盍:通「合」,一同,引申為「都」。
 

【說明】

「人之初,性本善。」我們每個人天生都具有善良的心性,然而,卻因受到貪、瞋、癡三毒的影響,欲望的牽引與外境的誘惑,而導致心念偏邪,犯下惡行,招來命運不順、災劫不斷,因此,古往今來的聖人們,皆教導我們要秉持仁心善德去待人處事,才能災消厄解,喜樂安康。

「仁」三教共有的基礎 人皆有之本性
 

經文中的三教為「儒、釋、道」,創立者為孔夫子、釋迦牟尼佛、太上道祖(太上老君),三位智者修心行道的方法雖有所異同,但最根本的核心皆為「仁德」。


「仁」在《說文解字》的說明為:「仁,親也。」字形上,由「人」與「二」所組成,意思為「兩個人」在一起。換言之,人與人之間,懷著樂於親近、相互關愛的真摯之情,即是「仁」。


孔夫子重視倫理道德,教導眾人應成為有品德的君子,時時親愛他人;釋迦牟尼佛不捨眾人受生老病死所苦,一心尋求幫助世人離苦得樂的方法,最後悟道證空,並度化眾生脫離輪迴苦海;太上道祖體悟天地自然與大道運行的法則,期盼人們能反樸歸真,回歸生命原有的狀態。三教的理念根源,皆來自於對人、對天地萬物及自然環境的關懷,這就是「仁德」的展現,也是「無條件的大愛」。


仁德之心存在於每個人的天生本性,而我們日常所需皆來自於天地的給予,成長過程中,也受到無數人的無私照料,這些不求回報的大愛,早已為我們的善良本性提供豐厚的土壤,只待我們使之發芽茁壯。

如何實踐「仁」?
 

我們該怎麼做,才能持續涵養本有的仁德之心呢?


孔夫子:「克己復禮為仁。」儒教提醒我們應克制自己的私心與私欲,將眾生的利益擺在自己的利益之前,並懂得尊重、禮讓他人,不以自我為中心,而要能同理對方的感受與想法,並給予溫暖與適宜的回應。佛教釋迦牟尼佛勸勉我們應遵守五戒十善,尤其重視「不殺生」,期盼世人要愛惜自己的生命,也要以平等心與慈悲心憐惜一切眾生。太上道祖《道德經》:「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道教教導我們,要持守三項寶貴的原則:慈愛、儉約、不要與天下人爭先。


謹願大眾,都能發揮善良本性,學習三教聖賢仙佛的仁德之情,能夠愛人、利人,不求回報地分享我們所擁有的知識、資源、力量,我們的人際將會更加圓滿,心性會回歸清靜,與萬物也能和諧共存,不只自己的生活會平安喜悅,也能幫助更多人獲得幸福圓滿的人生!    

上一頁】【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