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3期

【明心寶鑑】

行天宮寶經-經文精選

   明心小故事   

 

東晉時,有一位儒學大家,名叫范宣。


范宣自幼家境貧寒,孝順懂事的他,體恤父母辛勞,從小就會幫忙父母操持家務、耕田種菜;並利用工作後的休息時間,發奮讀書,因此小小年紀就能熟讀詩書,讓父母感到很欣慰。

 

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
 

在范宣十歲的時候,有一次,他不小心被刀割傷手指,流了點血。看著自己的傷口,范宣竟哭了起來。旁人見狀,趕緊過來問他:「傷得嚴重嗎?是不是很痛呢?」這時,范宣擦擦眼淚說:「不是很痛啦!不過我不小心傷了手指,想到爹娘一定會很擔心,就覺得自己很不孝,才忍不住哭了。」


雖然生活困苦,范宣始終懷著敬愛之心,以溫順的態度盡心奉養、無微不至地照顧雙親,只希望能讓父母身心喜悅舒暢。後來,父母不幸病逝,悲傷的范宣親自揹土造墳,並在墓邊搭了一間茅草屋,守墓三年,陪伴父母以盡孝道。三年後,范宣開始招收門徒,宣講儒學。不久,范宣仁孝博學的美名傳播開來,登門拜師的人愈來愈多,其中更不乏王公貴族;就連朝廷也聽聞范宣才德兼備,多次想延攬他,然而范宣一概謝絕。


因為范宣一心只想教書治學,他言傳身教,以自身的言行舉止,教育學生清白做人、清廉為官的思想情操。在當時朝政敗壞、道德墮落的兩晉時代,德行高潔的范宣就像一股清流,受到許多人的欽仰。


范宣成家立業以後,依然過著不慕榮利、安貧樂道的生活。無論是好友想贈送財物接濟他,還是有人看他的茅草屋太過破陋,要蓋新房子給他,都被范宣一一回絕。史學家對范宣讚譽有加,稱他「弘風闡教,品格高尚」,人品和成就足以流芳百世,能榮耀父母、光耀門楣。而范宣的門下弟子們,對儒家精神的傳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影響十分深遠。


《孝經》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范宣不但在生活上孝敬、照顧雙親,也謹慎愛護自己;因為他知道,如果受到傷害,父母會傷心難過,如此體念父母的心意,就是孝道的開始。而范宣遵循仁義道德,貢獻一己之力闡揚儒學,對社會風氣有所建樹,讓父母的名聲,也能因子女的品德而顯揚,更是做到了孝的終極目標,相信范宣的父母地下有知,也會備感欣喜安慰。

   寶鑑照心田   

無論貧窮還是富貴, 為人子女都應該真誠地敬愛孝順父母,而且不只是物質上的供應,更要將父母的感受和需求放在心上,體貼親心。

 

此外,我們也要做一個有道德、有操守,對社會有所貢獻的人,讓父母感到光榮,以回報父母對我們的養育和付出,這才是真正的「事周全」。

上一頁】【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