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倫經故事

大書法家王羲之與諸多好友,相聚於蘭亭修禊,一起賞酒詠詩,共同寫詩三十七首。後來,王羲之將詩編輯成冊,名為《蘭亭集》,並親自寫序,即為千古名帖〈蘭亭集序〉。如此風雅的盛事被傳為美談,至今依然為後人津津樂道。

 

禊:古代一種在水邊驅除不祥的祭祀之禮,於春秋兩季舉行。


 經典裡的故事 


以文會友的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官拜右軍將軍,人稱王右軍,是東晉時期的大書法家,史稱「書聖」。

 

王羲之的個性淡泊名利,不喜歡待在人事複雜的京城,在他剛到會稽(今浙江)時,便十分喜愛這個地方。當時會稽山水秀美,很多名士居住在此,像是許詢、孫綽、支遁等人皆以文義冠世,與王羲之有著相同的志趣與喜好。

 

晉穆帝永和九年(三五三年)三月初,王羲之與許詢、孫綽、支遁等四十一位親友,相聚於會稽山陰縣的蘭亭,依當時習俗到水邊祭神、洗濯手足,以進行春季消災祈福的祭祀之禮,而在儀式完成後,大家飲宴相和,寫下了三十七首詩。

 

王羲之為了讓世人能共賞佳作,便將詩文彙集成冊,命名為《蘭亭集》,同時還趁興寫下一篇序言,特別選用鼠鬚筆寫在珍貴的蠶繭紙上,此即〈蘭亭集序〉。

 

這篇名傳千古的絕妙好帖,字字運筆勁健,結構秀逸,享有「天下第一行書」的美名,不僅是書法藝術的無價瑰寶,更記錄了交友之道的絕佳典範。

 

晉穆帝永和十一年,五十二歲的王羲之離開官場,過著閒雲野鶴的退隱生活。好友許詢得知後,也特地趕來與之為鄰。

《論語》中提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意思是說,君子通過文章、學問來聚會和結交朋友,又通過朋友之間的交流輔助,促進了道德的完善。所以王羲之與友人蘭亭聚會,此等文人雅事,也成為流傳至今、讓人稱頌不已的美談。

 生活裡的思考 


所謂「有朋自遠方來」,代表著人與人之間,因為興趣或志業而成為生命伙伴,就像志趣相投的朋友,這種心靈投契的「相知」,讓人可以跨越時間、空間乃至年齡的差距,相互交流、提攜、成長,這正是令人感到無比欣喜的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