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倫經故事

關聖帝君與劉先主備、張桓侯飛,為了護國救民,在桃樹林義結金蘭,許下同生共死的承諾,這股義氣浩浩蕩蕩,從古流傳至今,讓後世傳頌不已。


 經典裡的故事 


齊心一志的桃園三結義


東漢末年,朝政日非,再加上天災不斷,百姓的生活過得非常困苦。

 

這時,有位名叫張角的人率眾乘勢而起,想要推翻東漢王朝,自己稱帝。他們以黃巾裹頭作為標幟,群起作亂,人稱黃巾賊,一時之間聲勢浩大,天下動盪不已,史稱「黃巾之亂」。

 

因為黃巾賊到處流竄為惡,各地州郡軍隊人數不足,朝廷只好發出榜文,招募義兵。當榜文傳至涿縣,劉先主備看見後,想到自己身為漢朝宗室之後,卻一直無法為國效力,不禁慨然嘆息。

 

此時,劉先主背後有人厲聲問說:「男子漢大丈夫不思為國家出力,在這裡嘆什麼氣呢?」劉先主回頭,只見一位形貌雄奇、聲若洪鐘的大漢,請教姓名後,才知道是張桓侯飛。

 

張桓侯喜好結交豪傑之士,在得知劉先主想要中興漢室的想法後,願以其家產相助,於是兩人相談甚歡,一同到村中酒肆謀畫未來。

 

到了酒肆,兩人又遇見一位身材魁梧高大,器度卓越非凡的男子。男子面如重棗,脣似丹朱,蠶眉鳳眼,五龍美鬚,器宇軒昂,英氣勃發。相問之下,此人正是 關聖帝君,特地來應義軍之召。

 

正所謂「德不孤,必有鄰」;有德之人行有德之事,也一定會有志同道合的人來親近響應。三人萍水相逢,難得在亂世中有志一同,於是在張桓侯家後方的桃樹林中結拜為兄弟,並對天發誓:「誓言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濟百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此即是「桃園結義」的典故由來。

 

沒多久,三兄弟就因討伐黃巾賊有功,劉先主授為安喜縣尉。到任之後,三人同桌吃飯、同床休息,情同手足。在人數眾多的公開場合,劉先主一坐下來, 關聖帝君與張桓侯必定不辭辛苦隨身守護,一站就是大半天,展現出恭敬兄長、盡忠職守的德行。

 

此後, 關聖帝君與張桓侯追隨劉先主,為興復漢室而努力,赴湯蹈火,在所不惜,這般義薄雲天的事跡,令無數後人景仰、欽佩,成為永留於世間的佳話。

俗話說:「朋友易得,知己難尋。」在人生旅途中能遇到志趣相投的伙伴,這是何等不容易的事,更何況是相互扶持、信賴的兄弟情誼﹗因此從「桃園結義」的故事中,我們可以體悟到劉先主、 關聖帝君、張桓侯三位結拜兄弟的情深義重,懿行昭如日月,在今日而言更顯可貴,是我們應學習的典範。

 生活裡的思考 


現代社會講求團隊合作,有時單憑一己之力難以成事,只要我們能抱持正直光明的心念做事,負責任、有擔當;並結合志同道合的朋友,彼此以信義為本,相互扶持,將可得到眾人的信賴,使團隊運作順暢,獲得美好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