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倫經故事

商朝末年的泰伯和仲雍,為了將國君之位,讓給賢能的弟弟季歷,便以替父親採藥為由離開家鄉,一同前往南方定居;如此友愛、謙虛、禮讓的態度,展現出兄弟間手足之情的深厚美好。

 

友恭:即兄友弟恭,兄弟間感情和睦,能相互友愛尊敬。

徵:象徵、代表,此處指展現。


 經典裡的故事 


謙讓團結的泰伯、仲雍


商朝末年,周國的國君有三個兒子,長子泰伯、次子仲雍和三子季歷;三兄弟的感情很好。

 

按照當時的宗法制度,國君的王位必須傳給長子,但是長子泰伯認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三弟季歷;而且他也知道,在父親心中,季歷才是更適合治理國家的人選。於是泰伯就和二弟仲雍商量好,兩人以替父親採藥為理由,離開周國的領地,到遙遠的南方定居生活;如此,季歷就能名正言順地即位為國君,造福更多百姓!

 

而在父親過世後,始終敬愛、掛念著兩位哥哥的季歷,立刻派人到南方,請泰伯回來主持父親的喪禮。但泰伯心裡明白,季歷並不單純只是想請他回國而已,因為依照禮法,主持國君喪禮的人,就是下一任的繼承者,所以季歷真正的用意,是希望哥哥泰伯能回來繼承王位。

 

泰伯感念季歷的用心良苦,但他也深知,唯有季歷才能讓周國變得更加富強,他便和仲雍商量,再次遠走更偏僻的南方,並且依照當地風俗剪短了頭髮,在身上刺畫圖案,來表明自己絕不回周國的決心。

 

最後,在兩位哥哥的堅持下,季歷終於順利繼承王位,他的才能,也確實為周國帶來了一番新氣象。

 

而泰伯和仲雍所在的地方,不屬於任何國家,非常荒涼;兩人同甘共苦,齊心協力開墾荒地,引進農業技術,幫助當地人民安居樂業。許多人聽聞泰伯與仲雍友愛、謙讓兄弟的美德,以及為地方發展所付出的心力,都很感動,紛紛前來歸附,累計下來竟達數千戶之多;而泰伯更被推立為共主,從此以後,便以「句吳」為國號。

 

泰伯有感於弟弟仲雍,從年輕時就跟隨自己四處漂泊,無論情況再艱難,都不離不棄,一同奮鬥,便指定仲雍為王位的繼承人;在泰伯過世後,仲雍更延續了兄長的遺志,領導句吳,成為強盛的國家。

泰伯和仲雍不貪戀王位,而是將國君的位置,讓賢給更有能力的弟弟季歷,使周國變得更加繁盛;而兩人遠離家鄉,一起努力打拚,也成就了一番功業。可知手足之間能互相理解、謙讓、團結合作,是家庭和諧的基石,更是家族興旺的關鍵。

 生活裡的思考 


兄弟姊妹,是父母給予我們一生的禮物,兄姊度量要寬大,照顧弟妹,並做弟妹的好榜樣;而弟妹態度要恭敬,體恤兄姊,做兄姊的好幫手。彼此團結一致,互相成就,讓血濃於水的手足之情,成為一加一大於二的堅實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