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倫經故事

孔夫子的學生子路,為了讓父母能品嘗白米飯,經常徒步到很遠的地方買米,再揹回家奉養雙親;他一心敬愛父母、勞而無怨的孝行,被推崇是孔門中,與曾子齊名的大孝子。


 經典裡的故事 


一生孝順的子路


子路,是春秋時期魯國人。子路從小家境貧寒,又是家中唯一的男丁,所以他自懂事以來,就獨力扛起家計,為家人的溫飽日夜打拚。 然而,就算工作再忙碌,子路也不曾疏忽對父母的孝敬,每天早晚都會恭敬地向父母請安,關懷他們的身體狀況;而為了讓父母能吃到美味的白飯,子路自己常常只以野菜煮成的菜羹來填飽肚子,然後拿著省下的微薄薪水,徒步走到百里之外的大城買米,再將米糧揹回家奉養雙親。

 

每當看見父母享用白米飯,臉上露出幸福滿足的笑容時,子路就感到無比歡喜,覺得再辛苦都值得。

 

父母曾經希望子路能成為孔門弟子,做一個才德兼備的「真君子」;但子路擔憂父母無人照顧,所以放棄求學的機會。直到父母過世後,孝順的他為實現父母的期許,決定去拜孔夫子為老師。

 

子路在孔夫子門下讀書,十分勤奮好學,也漸漸改善了他原本魯直粗率、暴躁易怒的個性,變得謙和、有禮又寬容。每當有人告訴子路正確的道理或指出缺失時,他都會笑容滿面地感謝對方,並立即改過;與朋友、同學相處時,也都樂於分享、無私助人;縱使借出的東西遭到損壞,也絲毫不放在心上;而且只要承諾過的事,他一定說到做到,絕不拖延。

 

子路的德行,受到許多國君、大臣的賞識,紛紛邀請他擔任官職。而子路任官時,待人恭敬有禮、忠信寬厚;在處理政務上,明察果斷、用心盡責,讓國家能井然有序,變得更加繁榮興盛,且百姓生活安樂,彼此相親相愛;身為老師的孔夫子感到很欣慰,也多次讚揚子路學以致用的優秀表現。

 

即使已經位居高官、領取厚祿,但最讓子路懷念、嚮往的,其實是那段雖然貧困,卻能陪伴在父母身旁的幸福時光。 有一次,子路跟孔夫子提起過去的事時,感傷地說:「從前,我窮到想讓父母吃上一碗白米飯,都必須省吃儉用,歷經千辛萬苦;而現在的我,雖然已經功成名就、生活富有,卻連想陪父母吃頓粗茶淡飯這樣簡單的願望,都再也無法實現了!」

 

孔夫子聽了之後,不禁感嘆說:「父母在生時能竭盡心力侍奉,父母過世後依然念念不忘,子路實在是始終如一的真孝子啊!」

孟子曾說:「大孝終身慕父母。」子路尊敬、思慕父母的孝心,終其一生不曾改變。在父母離世後,仍然心心念念,並努力完成父母的期許,讓這分愛能延續下去,這是最真摯的孝心,也是最動人的孝行。

 生活裡的思考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是許多人心中的遺憾。所以孝順要及時,父母在時盡心行孝,讓父母感到喜樂,共享美好的天倫時光;父母不在時,常常想念,謹記教誨。親情,不會因為時間的流逝而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