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期

【小物大器】

圍棋 局中局外兩沉吟

圍棋,屬四藝「琴棋書畫」之一,為怡情益智的活動,又稱「弈」、「碁」(音ㄑㄧˊ。規則是以格狀棋盤及黑白二色棋子對弈,在棋盤的交叉點上放棋子,雙方落子後皆不得悔棋,由黑子先行,最終以「圍地」之大小論勝負,規則簡潔,但內涵十分豐富。

有史以來第一步
 

傳說堯發明了圍棋,以此訓練兒子丹朱,而圍棋最早的文字紀錄,當屬春秋的《左傳》:「今寧子視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心不免矣!」寧喜擁立衛殤公後又打算廢掉,正如要棄掉一顆棋子。東漢時圍棋漸漸受到重視,班固的《弈旨》被認為是第一部圍棋專業書籍,至南北朝,圍棋成為時尚活動,梁武帝不但作〈圍棋賦〉,更舉辦了史上首次的全國圍棋大賽,圍棋也在此時傳入朝鮮半島。


唐朝圍棋迅速發展,遠傳至吐蕃(今西藏)、日本,宮中更設立了「棋待詔」一職,專門供養棋士陪皇帝下棋。王積新乃開元年間第一好手,其「圍棋十訣」—「不得貪勝,入界宜緩,攻彼顧我,棄子爭先,舍小就大,逢危須棄,慎勿輕速,動須相應,彼強自保,勢孤取和。」可說是圍棋的經典理論。北宋時,蘇軾、范仲淹、黃庭堅等名臣、文人都喜歡下棋;元朝的嚴德甫、晏天章編寫了《玄玄棋經》,收錄大量圍棋的題型、走法;明末清初之際,民間高手無數,以黃龍士、范西屏、施襄夏三人為最,他們留下了許多經典棋局。


清末時,圍棋發展已不如前,但遠播的種子遍地開花。如今除了許多重要賽事之外,還有數不清的兒童、少年棋士,那黑白分明的眼睛裡,閃爍著慧黠的光芒,或許他們手中的不只是棋,還是夏夜的星子。

行棋如行人生路
 

《小窗幽記》云:「琴令人寂,棋令人閒。」文人雅士的心境閒逸,煮一盞茶,對弈軒窗,自能遠避塵囂;有時下棋是假,與幾位知心好友話家常,同享悠閒時光是真,蘇軾就曾勸朋友,別為了棋局面紅耳赤,看看周圍的桃花紛飛才有意思呢!此情此景,雖非神仙 ,也自得意趣了。


有人下的是「信手棋」,只道閒情,但也有人會全神貫注地「應戰」,把下棋當用兵,落子如布八陣圖,甚至連旁觀者也會熱烈地指手畫腳,影響下棋的人,所以說「觀棋不語真君子」;棋局有輸贏,但正如王安石所言:「戰罷兩奩分白黑,一枰何處有虧成。」也如愛爾蘭諺語說的:「對局結束,兵和王都要回到同一個盒子裡。」既然棋局已畢,方才的勝負便無需掛懷,勝固欣然,但敗亦可喜,我們仍要繼續自我精進,從失敗的經驗中學習,那才是真正的「棋高一著」。

人生如棋,務必謹慎規劃,用心走好每一步。  

棋言棋談

歇後語

  • 棋迷見了棋盤―挪不開腿
  • 圍棋盤裡下象棋―路數不對
  • 兩冠軍下棋―棋逢對手


俗諺

  • 一步棋,一步著:形容做事按部就班,做事有計畫。(閩南)
  • 人生就像一盤棋,下一步棋毋得知:人生如棋,難預測下一步的變化。(客家)


成語

  • 舉棋不定:拿著棋子遲遲不能決定怎麼下子,比喻遇事猶豫不決。
  • 棋布星羅:如棋子般分布,如星星般羅列。形容多而密集。
  •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局外人對事情的來 龍去脈,往往比當事者更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