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期

【字裡行間】

參天化育 聖者昭然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
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
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
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
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禮記
中庸》

孔夫子的孫子「孔伋」(字子思)以這段文字,闡述了一個人若能懷抱至誠的心念,充分發揮上天所賦予的本性,便可以教導別人領悟自己的本性、理解萬物的本性,並讓他們恢復自然的天賦;接著進一步培育世間萬物,使其生生不息,最後達成與天地並列、永垂不朽的境界。


從本身開始做起,濟世利人,與天地合一,這是君子之道,不僅希望人間平安祥和,更要積極協助萬物共存而不相為害,若能如此,那麼就是偉大的聖者了。如行天宮寶經《關聖帝君明聖真經》云:「『聖』者,昭然也,參天化育,千古忠肝義膽,萬載聖神,先聖後聖,其揆一也。」即是讚頌 關聖帝君與天齊高的偉大品德,可以化育世人,留下千古不移的典範;而自古以來,雖然成聖的時間有別,像孔夫子先成就文聖, 關聖帝君後來成就武聖,但其成聖的道理原則均相同。


「化育」原指「天地生成萬物」,後來也引申為「教導、培養」之意,凡能提升後輩,使其知識、才學、智慧、品德都能進步的作為,均屬「化育」之功。


從文字來看,甲骨文的「化」是兩個相反的人:左邊的人面朝左,頭上腳下;右邊的人面朝右,但頭下腳上。兩人完全不同,表示徹頭徹尾的改變,所以是一個會意字。由此可知,「化」的涵義是「轉換」,當我們透過學習,而能在各方面不斷精進,那麼就會愈來愈不一樣,這是一種提升自我的過程。《說文解字》稱:「化,教行也。」意思是說,教育能使人具備學識與涵養,正是「化」的積極作用。


再看「育」,甲骨文有兩類寫法,第一類比較簡單,就是描繪一個半蹲站的婦女產下嬰兒(頭下腳上)的狀態;第二類還加上了兩三點,代表生產時的羊水,有時還增加了拿著衣服的一隻手,意味要包裹剛出生的嬰兒。後來第一類寫成「育」,第二類則寫成「毓」,所以二字原本音義皆同,都是指女性分娩。


隨著時代演進,兩字的用法逐漸區隔,「育」偏重在撫養的過程,而「毓」則著重於讚美母親教養孩子的辛苦與偉大。雖然用字有別,但母親生養教導之恩,亙古如一,始終是所有為人子女者所應感戴的昊天大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