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期

【專題企畫】

園遊趣 都市公園

有此綠色公園,城市不一定偉大,卻見城市的美好質地。

             -劉克襄〈被臺南人遺忘的公園〉

 

都市公園裡栽植了各種花木,空氣清新,被喻為「都市之肺」,是親近及認識植物的最佳地點,也是居民放鬆心靈的休憩空間。

 

從私人到共有空間


廣義而言,道路中間的安全島、開放的空地就是公園,但狹義來說,在都市計畫區中有穩定的土地或水域環境,可供生態、防災、景觀、遊憩等功能的開放空間,才稱得上是「都市公園」。

 

「Park」一詞,早在亞述人時就已出現,但當時只是貴族狩獵、遊玩的私人園地,算不上「公」園,現代都市公園的前身,應屬西元一六三四年英國於北美創建的「波士頓公園」;至十九世紀,因工業革命將大量人口帶進英國都市,令都市生活環境惡化,民眾渴望美好的空間,另外隨著都市的擴大,原屬於郊區的倫敦「海德公園」,成為了都市的一部分,市民終於有了休閒之處;接著各地相繼成立都市公園,如美國紐約的「中央公園」,也激起了世界對都市公園的重視。

 

清代的臺灣只有私人園林,如板橋林家花園,美則美矣,一般人難窺其堂奧。日治時期,臺灣第一座公園-「圓山公園」登場,名為公園,實則仍是權貴遊園之處,後來日本人引進了西方的都市計畫概念,進行城市空間改造。至二十世紀初,許多公園都已落成,並走入大眾的生活中,當時「逛公園」是很時髦的事,不妨回家翻翻老照片,也許就有親人「到此一遊」的留影;一九五九年的電影〈王哥柳哥遊臺灣〉,主角到臺中公園旅行,畫面中那座雙亭建築,至今仍是臺中的重要意象。

知名都市公園
名稱 落成
(西元)
特色
倫敦
海德公園
Hyde Park
1637 •曾舉辦萬國博覽會,具歷史意義。
•為倫敦最大的皇家庭園,所有權隸屬君王,但對民眾開放。
•鄰近西敏寺,為重要觀光地。
紐約
中央公園
Central Park
1857 •號稱「紐約後花園」,也是多部電影中的場景,如《第凡內早餐》等。
•園內的人造林、草坪,為都市提供了大規模的長方形綠地。
•劃設有野生動物保護區,園內也吸引候鳥前來。
溫哥華
史丹利公園
Stanley Park
1888 •為多個原住民族的傳統聚居點。
•西元一九八八年被聯邦政府界定為國家歷史遺產區。
•園區中的河狸湖有許多古老的水生植物,生存其中的河狸更是一大亮點。
臺北市
大安森林公園
Daan Forest Park
1994 •以「森林」型態設置而成,園內樹木林立,林間生態豐富,擁有「都市之肺」的美稱。
•生態豐富,亦是北市重要的螢火蟲復育種源區。
高雄市
衛武營都會公園
Weiwuying Metropolitan Park
2010 •又稱「綠色之夢」,為南臺灣最大的自然生態都會公園,與壽山並稱「高 雄的左右肺」。
•前身為軍事用地,並以當時拆卸的廢棄物作為環保建材。

舊相識 「心」發現


榕樹那鬍鬚般的氣根,還有廣大的樹幅,總令人覺得它「老」了,它也的確像長輩庇蔭著我們,能「容」人,故而成「榕」,開展出一片「榮」景,正如家族「開枝散葉」;至於繽紛多彩的杜鵑花,不但是臺北市的市花,更是北部園區常見的身影,象徵春天與年少,在淡淡的三月天、四月天,走一趟大安森林公園、二二八公園,就能一睹芳姿;而園中的水池裡,常有荷花破水而出,如二重疏洪道荷花公園、臺南公園,年年六至八月從不懈怠,定然交出一幅夏日風情畫。


除了上述常見的「臺灣鐵三角」之外,公園裡還有許多「老朋友」,像是薄如紙、紅如火的九重葛,日日開花,但每朵只開一天的翠盧莉,水平開展且層次分明的小葉欖仁,每一季都有新顏色的臺灣欒樹,浮動著淡淡紫霧的苦楝與水黃皮,都很美但令人分不清楚的洋紫荊、羊蹄甲、豔紫荊,以及黃槐、黃槿、軟枝黃蟬等;另外,有些植物很眼熟,但張嘴半天就是喊不出名字,比如錫蘭葉下珠、黃紋萬年麻、穗花棋盤腳……這些舊時相識,都在等待與我們「重逢」,下次走過,請以最真摯的心意「打招呼」吧!

 

主題遊園 「植」回票價


漫遊散心,每一片葉子都搖曳著光影,訴說著大城小鎮的故事;主題深遊,進一步瞭解植物的身世,細讀它的故鄉、它的流浪、再生與情懷。


原生很單純

大量栽種外來植物,會擠壓原生植物的生活環境,衝擊生態,所以應依植物的特性「適地適栽」。臺北市象山公園設有「臺灣原生植物花園區」,根據植被與當地生態規畫,植有蔓荊、翡翠濱柃木等,以及信義區區花野牡丹;而位於高雄市左營區的「洲仔溼地」,則是臺灣第一座以原生植物為主題的公園,園區內不過度開發,盡量保有原始地貌,且為了不驚擾棲息鳥類,入園採線上預約解說制,此處如一片綠洲,庇護著園區內的所有生物。


歷史扎的根

提到「南洋風情」,眼前即刻浮現大王椰子、巴西橡膠、印度紫檀或鐵刀木等,這些樹木非「本地人士」,卻時常出現在公園、校園中,久而久之,似乎也成了臺灣風景的一部分。日治時期,地處溫帶地區的日本,在擁有副熱帶和熱帶氣候的臺灣土地上,開展其林業大計;他們以嘉義為重要基地,種植高經濟價值的熱帶樹種,而今這片試驗林轉身成為「嘉義樹木園」,如一座市區中的森林,除了保有珍貴的「雨林遺產」,也蒐集、保育臺灣原生植物,物種豐富,非常值得一觀。雖對外開放,但此處以學術研究、教育展示為主,非一般公園,若有過多的人類踩踏行為,讓土質硬化,會影響植物的生活環境,導致珍貴老樹枯萎。


平地森林系

森林往往地處高遠,較難親近,好在花蓮縣「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也有芬多精,讓我們能輕鬆入林,享有遼闊的景致,認識當地豐富的生態體系。該園區本是臺糖公司的甘蔗農場,土地貧瘠,歷經多年造林,如今已成一片樹海,其中有楓香、光蠟樹、黃連木、烏心石,還有多種果樹,形成「食物森林」,棲地保護與農業生產兩不誤;為保護林地與其中的生物,園區內皆以無水泥的方式設置棧道,以及野生動物生態廊道。每年三至四月,還能在清風微光中,欣賞點點流螢。


文青看這裡

植物的美和力量,令文學家無限神往,發為心聲,成就琳瑯的詩篇。臺北植物園中的「文學植物區」,栽種著楊梅、苦竹、扶桑、含笑花、梔子花等,那些顏色、氣味與質地,令人想起「住近湓江地低溼,黃蘆苦竹繞宅生」、「忘憂草,含笑花,勸君開早冠宜掛」等詩句,文學中的植物,有先民的生活智慧,也有詩人的情感和意念,寫詩的人雖已遠去,但詩中的情懷千古流傳,開出了繁盛的花,結成了果。

親植好時光


親近植物是一件很「自然」的事,離家不遠處的公園,就是最好的「祕密花園」;儘管近在眼前,但若要我們細數園內有哪些動、植物,四季的變化,如萌蘗、開花、葉變色、落葉、結果……一時間,大概也說不上來吧! 想與植物「重修舊好」,最快的方式就是到公園走走,去觀察樹有多高,葉子的形狀與質地、哪些葉子有絨毛或鋸齒狀,或看看園中共有幾種樹,樹幹上有天牛、蟬、鳥窩嗎?依附著別種植物嗎?不妨帶著孩子同行,親子共享親植時光,或者把自己當作一個孩子,保持好奇心,以五感去探索、尋找答案,建構自己的植物資料庫。


出發前,記得帶著望遠鏡、放大鏡、標準尺(能以悠遊卡或自己的手掌大小替代)、植物圖鑑、飲水、雨具、防晒用品,到了園中,可以拍照,或速寫植物的樣貌,輔以文字記錄;在確認無毒的情況下,也可以摸摸大樹、果實,感受植物的質地,謹記切勿攀折植物,也不要影響在其中生活的生物。


嘗試和花草說些悄悄話,它們看似沉默,卻能解語,總能療癒身心;聽,風吹過樹梢,那沙沙作響的聲音,那輕柔的搖曳,還有灑落的陽光,都像是在說:「我們一起加油!」花草本身的生命力,就足以鼓勵我們勇敢前進。

 

植感生活 共享共榮


現在公園的空間功能已不只是散心、運動、環境美化、城市記憶,還發展出公民意識與生態保護的意義,所謂「公有」,已從民眾擴展為「眾生所有」,人和大樹、小鳥、松鼠、水生植物、昆蟲……都能於此好好生活,從前我們透過公園「想像自然」,如今更應以尊重、溫柔、謙卑的態度,和所有生命共享自然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