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9期

【有情天地】

寸草難生 人跡罕至 沙漠

在古埃及神話中有一「賽特」神,其形象是豺頭人身,具有長方形的耳朵和彎曲前突的長嘴。每當太陽神「拉」在夜晚遊歷陰間時,賽特就會隨行護衛。因此賽特擁有強大的力量,可以保護沙漠裡的商隊,但也可能引發沙暴來襲擊他們……

泛濫,帶來肥沃的泥土,長出豐饒的穀物,造就出璀璨的文明。然而,只要走出寬約十六公里的河谷地區與河口的三角洲,所面臨的景象就是一望無垠的黃沙,這裡是地球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面積超過九百四十萬平方公里,比二百六十一個臺灣的面積還要大。

誠如神話裡所描述的賽特神威力,沙漠中突然出現的沙暴,不僅遮蔽視線,讓人難以判別方向,同時造成呼吸困難;而瞬間降下的巨量沙土,還能掩埋人畜,足以致命。沙漠的乾旱酷熱、無邊無際與變幻莫測,這都是一般人對它的印象。


極熱、極冷又極乾


沙漠是乾燥氣候影響下所產生的地貌,因平均年雨量不足二百五十公釐,植被稀疏,地表長期在風力作用下,遍布細沙、塵土或礫石,而形成一片荒涼無生命的景象。目前地球上約有百分之二十一的陸地面積是沙漠,對於生態影響甚巨。


大多數人會認為,沙漠是終年高溫的地方,不過實際上沙漠的溫度變化非常劇烈。因為地表裸露的沙石「比熱容量」小,所以升溫遠較植被覆蓋地區迅速,尤其在白天強烈陽光的照射下,沙漠氣溫可升至攝氏五十度左右;同樣地,比熱容量小,降溫也快,夜間沙漠氣溫可低至攝氏零度以下。在新疆的塔克拉瑪干沙漠流傳著一句俗諺:「朝穿皮襖午穿紗,抱著火爐吃西瓜。」就是形容沙漠日夜溫度的巨大差異。


除了溫差大,缺乏降雨更是沙漠的主要特徵。雖說年雨量不足二百五十公釐的地區就會形成沙漠,但其實很多沙漠的年雨量可能連一百公釐都不到。例如:塔克拉瑪干沙漠東部的若羌,平均年雨量只有十六點九公釐;而南美洲西部的阿他加馬沙漠,有些地區的平均年雨量少於零點一公釐,位於沙漠北部的阿里卡,甚至在西元一九○三年十月至一九一八年一月之間從未下過一滴雨。


綠地、荒漠的輪迴


沙漠的出現主要和雨量減少有關,但根據地質學家研究,有些沙漠在遠古時期也曾是綠意盎然之地,迥異於今日。例如撒哈拉沙漠,大約在一億六千四百萬年前的侏羅紀中期,此地溼潤且植被豐富。到了約七百萬年前,由於地球板塊位移,導致撒哈拉降雨愈來愈少,逐漸演變成草原和沙漠。


從一萬年前開始,或許是人類大量在撒哈拉的草原放牧牛羊,加劇植被的消失,沙漠面積不斷擴大,至四千五百多年前,撒哈拉已成如今模樣了。 類似情況也出現在黃河河套所圍繞的鄂爾多斯高原,此地原本水草豐美,魏晉以前是匈奴人游牧、漢人農耕的交雜之區,但隨著農牧、戰爭等因素,至南北朝出現沙地,唐朝開始積沙,北宋以後面積擴大,明清時已成滾滾黃沙。


所幸自一九五○年起,陝西、寧夏、內蒙古三地政府實施造林復育、引水灌溉計畫,經過七十年的努力,到二○二○年,鄂爾多斯高原南部的「毛烏素沙漠」僅剩約百分之十的面積,或許不久的未來,這片沙漠將完全重歸綠地。

沙漠一二事

  1. 除了歐洲和南極洲,其餘各大洲都有沙漠。亞洲的重要沙漠有阿拉伯沙漠(面積排名第二)、戈壁(面積排名第三,蒙古語「戈壁」即沙漠之意)、塔克拉瑪干沙漠(面積排名第十五,又名「大戈壁」)等。
     
  2. 沙漠雖然年雨量少,但不代表不會發生大雨,同樣位於阿他加馬沙漠北部的伊基圭曾經一次降雨達六十三點五公釐。而極端的氣候現象也出現在撒哈拉沙漠西北的阿爾及利亞小鎮-艾因塞弗拉,二○二一年一月十三日當地出現攝氏零下三度的低溫,同時還降下大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