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9期

【字裡行間】

秦晉之好
 

昔年將去玉京遊,第一仙人許狀頭。

今日幸為秦晉會,早教鸞鳳下妝樓。

           -唐.盧儲〈催妝〉

唐憲宗元和十四年(西元八一九年),年紀輕輕的盧儲來到長安,準備參加隔年的科舉。當時讀書人有「行卷」的風氣,即應試者在考前先將自己的詩文寫於卷軸內,投送達官貴人,以求其能推薦給主考官。於是盧儲「行卷」給在尚書省任職的李翱,李翱見其詩文俱佳,便邀至府第晤談。


盧儲依約前往,李翱見其相貌堂堂、溫文儒雅,非常欣賞。不一會兒,另有朋友到訪,李翱匆匆送客,順手將盧儲詩文放在案頭。李翱長女到廳堂,看見詩文,吟詠數遍,愛不釋手,對侍女說:「此人來年必為狀元。」剛好李翱走至廳堂外,聽聞此語,便命部屬到郵驛向盧儲表明招婿之意,盧儲先是婉言謝絕,一個月後又答應。隔年盧儲果然高中狀元,隨即完婚,在大喜之日寫下此詩,留下一段人間佳話。


詩中的「秦晉會」,典故來自於春秋時秦、晉二國世代多互為婚嫁,如秦穆公便將五個女兒一起嫁給晉文公,後世就常以「秦晉」代稱婚配。 從文字來看,今日多將「秦」、「晉」當作周朝諸侯國之名,而本義卻少為人知。甲骨文的「秦」,上方是雙手拿著一根木杵,捶打下方兩株成熟的禾,以製作出可食用的穀物,所以是一個會意字,即指糧食。在金文中,「秦」下仍是兩株禾,但到了小篆,「秦」已剩下一株禾了。


「秦」本義既是糧食,那麼秦國是否因糧食多而得名?或許有可能,因秦國位於渭河平原,自遠古時代即是糧草豐饒之地,以其為名,也很自然。《說文解字》稱:「秦,伯益之後所封國,地宜禾。」說明了秦國名稱之由來。


再看「晉」,甲骨文是兩枝矢(即箭)在日形圖案上,為會意字,但為何矢會在日上?現代學者有不同的解釋。第一種說法,認為日形圖案就是太陽,代表時間,兩枝箭表示速度,意思是飛快地前進,因此「晉」有前往、進升之義。第二種說法,認為日形圖案其實是「模範」,用以鑄造箭頭,將金屬鎔液灌注其中,即可製成箭,因此「晉」有進入之義,引申為成就某一事、進升。


兩種論述,莫衷一是,而「晉」的涵義至今仍為「進升」,卻是無庸置疑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晉國祖先姬虞被周成王封在夏商時古唐國故地,其子姬燮繼位後才改稱晉國,或許就是希望子子孫孫能步步高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