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8期

【有情天地】

不見其形 隨處皆在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盤古在開天闢地之後,以頭頂天、腳踏地,防止它們再合一。經過一萬八千年,天地逐漸固定,不會重歸渾沌,而盤古便累得倒了下來,口裡呼出的氣體變為風雲、兩眼變為日月、身軀血脈化成山川萬物,世界於焉成形。

以今日眼光審視古老的傳說,似乎荒誕不經,但地球的確肇始於太陽系誕生之初的渾沌星團,隨著收縮、加熱、融合、碰撞、冷卻等漫長過程,才造就了我們所熟知的世界。如果從概念上來看,盤古的神話或許和地球誕生的過程有不謀而合之處。


神話裡盤古所呼出的風雲,其實就是指各種生物賴以生存的大氣層。雖然地球並非唯一具備大氣層的星體,不過卻有得天獨厚之處。第一是地球的表面重力可以保有大氣,不至於讓比重較輕的氣體(如氫、氦等)散失到太空;第二是地球與太陽距離恰當,能夠接收適量的熱能,但又不會讓大氣熱到足以掙脫表面重力而散去;第三是地球的磁場可以阻擋太陽風,避免了氫加速逃逸的可能。


地球大氣層的組成


現在地球大氣主要由氮和氧所構成,約各占百分之七十八、百分之廿一,其餘的百分之一主要是氬、二氧化碳、氦、氫、臭氧、水蒸氣等氣體。然而在遠古時期,地球大氣的組成卻迥異於今日。


大約在四十六億年前至四十五億年前,地球誕生,當時地球是一顆灼熱高溫的火球,來自太空的物質不斷撞擊地面,使得整顆行星處於熔化狀態,大氣層裡完全沒有氧,而推測應該是氫與氦。


等到地球緩慢冷卻,漸漸形成了固態的地殼,但熾熱的內心仍然透過旺盛的火山活動,不斷噴發出各種氣體,造成當時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濃度非常高,其他還有甲烷、氨、氫、氮、水蒸氣、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伴隨冷卻而來的,則是大氣層中的水蒸氣凝結成水,形成一場持續百萬年之久的滂沱大雨,最終出現了海洋。


接下來隨著原始生命的演化,地球大氣層便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大約三十億年前至二十七億年前,「藍菌」(俗稱「藍綠藻」)出現,它們會利用光能吸收二氧化碳,然後釋放氧氣,此即光合作用。於是隨著光合作用生物的繁衍,地球大氣從原本的無氧狀態發展成有氧狀態,而二氧化碳的濃度則一直在下降,倚賴氧氣生存的各種生物開始蓬勃發展。


因此,地球大氣的氧氣濃度其實是生物造就的結果。在三億五千九百萬年前至二億九千九百萬年前的石炭紀時,由於蕨類植物遍布各大陸,形成茂密的森林,旺盛的光合作用大量吸收二氣化碳、釋放氧氣,使地球的氧氣濃度達到前所未有的百分之卅五。氧氣濃度大幅提升,也造成節肢動物的巨大化,當時的「巨脈蜻蜓」展翅可達七十公分寬,有如巨鳥。


不過,氧氣濃度並非一直會升高。在石炭紀末,地球進入冰河時期,氣候變得寒冷乾旱,許多蕨類森林消失,光合作用減緩,氧氣濃度降低,連帶大型節肢動物跟著滅絕。由此可知,生命的演化與生態環境的變化息息相關;生物可透過光合作用改變大氣層的組成,但當氣溫、溼度改變的時候,也會影響生物的存續。所以生態環境如何永續發展,的確是人類必須深刻思考的課題。

大氣層一二事

  1. 除了地球以外,太陽系中已確認有大氣層的星體如後:太陽、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月球、伊奧衛星(木衛一)、歐羅巴衛星(木衛二)、蓋尼米德衛星(木衛三)、恩克多拉斯衛星(土衛二)、泰坦衛星(土衛六)、崔頓衛星(海衛一)
     
  2. 從地面往上,地球大氣層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氣層、增溫層、外氣層。其中有四分之三的氣體在對流層內,並且此層厚度變化很大,在赤道的厚度是十七公里,而在南北兩極的厚度僅有七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