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8期

【專題企畫】

牽線搭橋

卸除與人隔閡的心牆,搭建與人溝通的橋梁。

              -行天宮平安心語
 

在行天宮,無論是執事、効勞生、公益志工及信眾,彼此見面或道別時都會問候一聲「平安」,意味著問好、祝福或稱謝。平安有雙重涵義:心平與身安;心境平和無煩惱,身體安康精神好,這樣的身心多麼自在!而個人平安也必須以社會平安與天地平安作為後盾,所以在「平安」兩個字之中,其實傳遞了希望與愛心的信息。

簡單的「平安」,就像是搭起一座心靈交流的橋梁,可以化解原本的隔閡,帶來溫馨互動的契機。而「誠心」與「善意」,猶如心靈之橋的兩座橋墩,可以建構起人際之間的美好緣分,消融雙方的距離,連繫彼此的關係。


​然而,如何搭橋、如何保持橋上的交流暢行無阻,需要我們善用圓融的智慧來應對,即自我情緒管理與待人處世之道。若能言談合宜、舉止大方,那麼與人相處時,有如沐春風之感,自然而然會產生頻繁、密切的互動,搭起友誼的橋梁。


情緒VS人際關係
 

當我們高興、歡喜時,表現出的言語、動作、眼神及表情,似乎都散發著光芒,可以讓周遭的人感染到歡樂的氣氛,容易讓人親近;反之,當我們憂傷、厭惡時,則表現出負面情緒,別人也很快能察覺到。情緒是人類最自然的表現,因為有喜怒哀樂,人的生命因而豐富多彩。


不過,情緒的波動會影響人際關係的品質,因此二十世紀心理學家所提出的「情緒商數」(Emotional Quotient;簡稱「情商」或EQ),至今仍是方興未艾的課題。於是當我們產生負面情緒時,應如何調整,才不會損傷人際交流之橋呢?

管理情緒 非控制情緒

許多人在面對情緒起伏的時候,第一個反應通常是希望能夠控制它。我們都期待與他人有一種和諧的互動關係,而害怕會有「情緒失控」的狀況產生。然而情緒是無法壓抑的,並非克制或忍耐,就能讓諸如痛苦、悲傷、憤怒、生氣等負面情緒消失無蹤。許多人因害怕不良的反應會破壞人際互動的橋梁,於是避免表達真正的情緒,寧可選擇壓抑。


不過,一時的壓抑或許會讓表面看起來風平浪靜,甚至有些人藉由忙碌於其他事務而分心,便以為自己原先的情緒看似消失了,但其實只是暫時被隱藏起來,當類似的情境再次出現時,原本的情緒便會浮現。如果再次壓抑,能量將不斷累積,以物理學上的「能量不滅」定律來比喻,不良的情緒並不會消失,到達臨界點時,將以不同的形式反應出來,不是如火山爆發般一湧而出,就是慢慢造成生理上的各種症狀,如消化不良、失眠等。


當然,任意直接表現情緒反應,的確會破壞這座「人際交流」之橋。因為人處於激動狀態時,心跳會加速、血壓會升高,其實生理反應已經告知我們,需要緩和一下,加上此時傾聽的能力正快速喪失中,無論說什麼話或做什麼決定,都只是逞一時之快或一時衝動,將影響溝通的效果。所以在我們感覺生氣、憤怒、緊張或悲傷時,不妨讓自己暫時離開當下情境,喘一口氣。


下一次,若自我覺察到情緒波動出現時,不妨先喊停,向其他人表明自己需要靜一靜、沈澱一下,過一段時間,再讓心中的情緒自然流露,才能讓壓力真正紓解。


表達情緒 而非表現情緒

在管理情緒之外,有時與他人互動的過程中,可能會發生溝通不良的狀況,於是我們會想讓對方知道自己的感覺。這時如何適當「表達」情緒,而非「表現」情緒,便有了不同的結果。


英文中有兩個字,可進一步說明其中不同,即「express」與「act out」。「express」(表達)是讓對方接收到本身感受的訊息,例如:「你這樣做(或說),讓我感到很傷心(或生氣、痛苦……)。」但「act out」(表現)卻是直接把情緒丟出來,例如發脾氣,當對方接受到那份不舒服的感覺,同樣也可能把不良的情緒再丟回來,結果模糊了焦點,更談不上交流或溝通了。


假使在負面情緒發生的當下,無法即時冷靜下來,不妨先請對方給自己一段獨處的時間,離開一會兒。等到情緒漸漸平復,不妨想一想,剛才看到或聽到的是事實,還是自己內心的感受?釐清之後再和對方互動,才能避免不必要的誤解。當我們愈能調整情緒、愈能理解主觀感受和客觀事實的差別,自然能保持寬廣的心胸,讓人際交流的橋梁通行無阻。


培養良好的待人處世方式
 

人際的互動是漸進而有層次的,隨著彼此親疏遠近的差異,發展出各種人倫關係,並能因應對象、情景而不斷調整互動模式,以不同的應對方式相對待,這便是待人處世之道。它就像一座座大小不一、長度有別、型態各異的橋梁,引領著雙方以適合的態度來交流,建構起持久且良善的人際網絡。


覺察自我 看見不同面向

如果以不同人際關係的發展過程來看,其實是由近而遠的,先後與親人、同儕、朋友等產生關聯,再進一步瞭解彼此的異同。然而當我們與其他人交流時,經常會以自己的角度來判斷對方的言行舉止。因此人際關係的互動狀態,猶如我們對於橋梁來往方向的認知與理解,若本身的覺察力及領悟力愈好,便不會發生誤判的情形。


有時候,我們對他人行為的解讀,通常來自於自己預設的想像,而非根據理性的事實。一般人對於外在人際關係的應對模式,其實就是內在各種面向的呈現,有如從一片片鏡子映射出來的自我影像。我們如何看待自己,也會習慣性以此標準對待別人。


例如:自我要求非常高的人,容易將高標準投射到外在世界,以同樣方式對待周遭的人,但因為別人未必能符合其要求,於是就會產生挫敗感,對人失去信心。也有些人由於一直未能完成某種理想,便將這份期待轉化到他人身上,希望對方達成自己的目標,以此得到滿足或補償,然而經常事與願違,現實與想像的落差,往往引發當事人不愉快的感覺,陷入不安的狀態。這些狀況都會造成「人際關係橋梁」的堵塞,阻礙了彼此的交流。


因此,要創造美好人際關係的首要方法是學習「自我覺察」,讓自己「自在」。因為本身的生活經驗會影響待人處世的方式,唯有透過覺察內在的意識,才會理解人際互動中的各種狀況,多半和自己的內在狀態有關。當我們放下本身的情緒,可以善待自己的時候,也就能心平氣和,並更有彈性地接收來自對方的訊息。


就像我們上了橋,該從哪處引道下橋,必須隨著指標,清楚知道前進的方向,才能走到正確的目的。而想要與他人擁有良好的交流,亦復如是。


照見自我 應對進退合宜

人類可以透過「覺察」省視自我,進而瞭解各個面向,彌補不足、調整偏差,這是有別於其他物種之處。行天宮精神導師 玄空師父開示:「本心若想要清清淨淨的,就須『一日三省吾身』,白天所作所為,到了晚上該來核算道德,好像生意人結帳一般。」每天晚上反省當日個人的所作所為,其實正是「自我覺察」的一種法門,如果日積月累持續做下去,不僅自己的「初心」愈見清明,在應對人際關係時也能愈加合宜。


寫日記可說是一種簡單的自我檢視方式。每個人的生命都像一幅長長的卷軸,隨著歲月持續向前開展,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有得有失、有好有壞。如果透過日記省察已往的生命經驗,調整待人處世的方式,便能掌握應對進退之道,與他人產生美善的交流。


如何學會覺察自我,「寫日記」只是其中一種「工法」(即技巧、招式或方法),更重要的是必須結合「心法」。所謂「心法」,就是培養安詳自在的「初心」。寫日記自省是一種方式,靜心呼吸也是一種方法,目的都是「照見自我」,知道「初心」的狀況。它可能是一顆細膩敏感的心,也許是一顆受到創傷亟待安撫的心,或者是一顆焦躁衝動的心。聽聽自己的內心在說什麼,其實是一種反芻消化的過程,唯有當我們瞭解本身內在情緒起伏的根源,許多人際關係的障礙才會迎刃而解,心靈之橋便能暢行無阻。

 

找出心靈地圖上的橋梁
 

美國心理醫學博士-史考特派克(M. Scott Peck)在《心靈地圖-追求愛和成長之路》一書中提到:「我們對現實的種種看法,交織成一張心靈地圖,有助我們在人生路途上行進。我們對現實的認識愈清楚,地圖愈正確。」


在這張地圖上,人際關係的各種互動就像一座座橋梁,當我們愈清楚自己的真實狀態,對別人愈多一份瞭解,而且視野愈開闊,以及獲得的資訊愈充足,便愈能善加利用這些橋梁,跨越人際關係的鴻溝,相互交流良善的心念,讓原本只能「隔岸」相視的兩人,心靈的距離不再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