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7期

【旅讀視界】

鯨 愛唱歌的水中精靈
 

跟著文學去旅行,用「心」看見,
不同時代、地域的自然美景或人文風情。

生活在海洋或河流中、擁有流線體形的「鯨」,部首是「魚」,又稱鯨魚,因此從棲地、外表與名稱看來,牠似乎是一種魚類。不過,在生物分類學上,鯨與人類的關係更為親近,都是胎生、以母乳哺育幼兒的哺乳動物;再者魚類有魚鰓,可直接利用水中的氧,而鯨則是用肺呼吸,鼻孔(又稱噴氣孔)位於頭頂上,因此經常露出水面呼吸,換氣的時候會噴出水柱。
 

鯨魚家族


從熱帶水域到南北極冰洋,甚至在世界各地的眾多河川裡,都能看到鯨魚的蹤跡,可分為鬚鯨與齒鯨兩大類-


鬚鯨:口內有「鯨鬚」(自上顎往下延伸,邊緣帶有細毛的角質板片),就像大篩子似的,可藉以濾食磷蝦、浮游生物等,頭頂有兩個鼻孔。現存約十五種,例如:藍鯨(地球現存體形最大的動物,可長達三十多公尺)、大翅鯨(又稱座頭鯨,以躍身擊浪的動作、成年雄鯨發出的複雜聲音而聞名)等。


齒鯨:口內有各種形狀的牙齒,包括了圓錐形、鏟形、釘形等,以魚類和烏賊為食,頭頂只有一個鼻孔。現存約七十五種,例如:抹香鯨、白鯨、虎鯨、海豚等。

聽大翅鯨唱歌


西元一九八五年,太平洋中一隻長達十二公尺的大翅鯨,偏離了原本的洄游路線,進入美國加州的舊金山灣,順著水路,游到沙加緬度河的淺水區域,離海洋一百多公里遠,由於環境不適合鯨魚生存,因此健康情形每況愈下,引起了民眾與媒體的廣泛關注與擔憂,一名記者將牠取名為「漢弗瑞」。海洋動物學家嘗試過多種方法,最後從船上播放其他大翅鯨覓食、社交的聲音紀錄,終於成功引導漢弗瑞返回大海。

美國作家道格拉斯
卡爾頓亞伯拉罕根據「漢弗瑞事件」,以及嚴謹詳實的科學事實,創作出《鯨魚之歌》這部小說,於二○○九年出版。故事中的大翅鯨叫作「阿波羅」,牠游入靠近人類的淺水區域,並且不停地唱歌;而女主角「伊莉莎白」則是位近距離觀察鯨魚、記錄鯨聲的海洋生物學家,經過苦心研究,發現阿波羅的歌聲意義是「孩子有危險」,她相信,阿波羅是在向人類警示「海洋汙染對下一代的危害」。本書的情節固然多半是虛構的,但也提醒了讀者,守護現今的海洋生態,也是在守護後代子孫的環境與健康,是一部深具環保意識的優良著作。  

伊莉莎白緩慢流暢地踢著蛙鞋,盡可能減少對海洋的干擾……忽然,大翅鯨從陰暗處現身,一雙大眼睛沉靜地凝望著她。鯨魚最叫伊莉莎白驚奇的不是威猛力量,而是牠們的沉穩溫柔……大翅鯨的尾巴保持浮立,直到身體往下傾斜成四十五度角的歌唱姿勢。牠一唱歌,就震得她整個人簌簌發顫。高亢哨音、輕飄幽緲的呢喃與低沉的呼嚕如壓力波,而她彷彿被巨大擴音器傳出的樂音牢牢釘在牆上……她專心諦聽牠的吟唱,閉上眼睛,讓自己融入歌聲裡。

-節錄自道格拉斯卡爾頓亞伯拉罕《鯨魚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