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志業∣行天宮五大志業網

317期

【專題企畫】

萬木崢嶸

一年之計,莫如樹穀;

十年之計,莫如樹木;

終身之計,莫如樹人。

       -《管子權修》
 

想要在一年之內完成的事,種植穀物是最好的選擇;若是大約十年的目標,則是栽培樹木;至於一輩子的大計畫,那就是養成人才了。《管子》的短短數語,說明了人才的教育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需要長久而持續的計畫,方能見到成效。而這段話也就是後世名句「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典故,其中「樹」是用了「種植」、「栽培」之本義。

當然,與培育人才相比,或許種樹所花費的時間較短,尤其是對人類有經濟價值的果樹,的確數年至十幾年即可收成。但樹木的種類繁多,只要是有木質部的植物均屬之,而其壽命可從數十年到千年以上,若論那千年古樹之歲月悠悠,真是看盡人世間滄桑。因此我們不妨來探尋這些奇特生物的蹤跡,看看它們是如何挺過生命的風霜雨露,而能在凡塵中屹立不搖?


秋詩篇篇-楓香


唐詩中經常以「楓」來襯托詩的意境,而在秋天清冷的氛圍裡夾雜著些許璀璨的情調,像「江楓漁父對愁眠」(張繼〈楓橋夜泊〉)、「楓葉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讀來感人心脾,不禁回味再三。

 

若細究唐詩中的「楓」,其實是近代所稱的「楓香」(Liquidambar formosana),而非通稱為「楓」的「槭」(ㄘㄨˋ)。兩者之所以難以區隔,主要還是因為它們的葉子均為掌形,也同樣都會在秋天變成紅色,因此容易令人混淆。

 

以樹形來說,楓香的主幹非常明顯,挺拔直立,可長到二十至四十公尺高,而槭分枝較多,且較低矮。此外,楓香的壽命較槭長,達數百年之久,並且能耐風吹,古人將其命名為「楓」,即與此有關。至於它的香味,則來自於特殊的樹脂氣息,淡雅芬芳。

 

楓香是東亞的原生樹種,分布範圍非常廣,從秦嶺以南,到中南半島北部,包括臺灣及朝鮮半島南部,凡是海拔二千公尺以下的地區,均可見到它的身影,每當秋季楓紅層層,令人陶醉其中,也難怪深得詩人墨客所鍾愛。 特別值得一提的,楓香學名中的種名「formosana」,即是拉丁文「臺灣的」之意,原來是西元一八六四年(清穆宗同治三年)時,蘇格蘭牧師李察山繆爾‧奧德漢(Richard Samuel Oldham)在臺灣的淡水採集到樣本,然後送往大英博物館,交由植物學家亨利弗萊徹漢斯(Henry Fletcher Hance)研究。兩年後,漢斯確立楓香的學名,而種名就以發現地「臺灣」來稱呼。

 

果然,楓香的美不僅在唐詩裡,它與臺灣也有深厚的情緣,生生世世不離。

千年一歎-銀杏

楓香有百年以上的壽命,又是詩情畫意的象徵,為人間平添無數浪漫的感受。不過有許多落葉喬木到了秋季均會變色,銀杏(Ginkgo biloba)便是其中之一。每當秋季楓紅,銀杏便會展現滿樹金黃,在陽光照射下顯得輝煌燦爛,絕對不讓楓香專美於前。

 

現存的銀杏是孑遺生物,它的家族於二億七千萬年前的二疊紀即已出現,在侏羅紀和白堊紀前期,與恐龍同樣興盛,種類繁多。到了白堊紀後期,大約八千多萬年前,顯花植物逐漸取得優勢,銀杏家族才開始衰微,許多種類消失,如今僅剩「銀杏」此一碩果僅存的物種。

 

就樹形而言,銀杏和楓香一樣是大喬木,可長至四十公尺高,樹幹則比楓香更粗壯;其樹葉為扇形,具有深裂紋,看起來像鴨子的腳蹼,所以俗稱「鴨掌樹」。此外,銀杏壽命比楓香更長,可達二、三千年,但它發育及成長相當緩慢,傳說若是祖父在童年時播種,要到他的孫子童年時才能結出種子,故又稱作「公孫樹」。

 

在漢傳佛教地區,銀杏因為高大、長壽,其葉片及種子又異於其他裸子植物(松柏等),非常特別,而經常用來替代菩提樹,廣植於寺院之中,以表達覺悟之意。在西安的終南山下,有一間「古觀音禪寺」,始建於西元六二八年(唐太宗貞觀二年),庭院中有一棵千年銀杏,相傳是禪寺建成後,由李世民親手所栽植,如今已將近一千四百歲。秋季時分,金黃的葉片敷滿全樹、灑遍庭院,這絕美景致,於二○一九年時因社交平臺「推特」(Twitter)的傳播而意外走紅全球。

 

不過,這棵屹立千年之久的銀杏依舊靜靜面對所有世事,哪怕繁華起落,一切逝者如斯。猶如人間菩提的修行,唯有不動如山,了然於心,方能在漫漫歲月中得證道果。

 

偉哉神木-紅檜

多山,島上有兩百多座超過三千公尺的高峰,由此造就了多變且潮溼的氣候型態。尤其是中、北部高山在入秋以後,至隔年初春,低溫加上東北季風帶來豐沛降水,造就出紅檜(Chamaecyparis formosensis)生長的絕佳地理環境。

 

紅檜為臺灣特有種植物,所以學名中的種名「formosensis」亦是拉丁文「臺灣的」之意,可見其特殊性。當然,紅檜的特殊並不止於學名。由於它的樹形比銀杏更為高大粗壯,樹高可達六十公尺,加上材質優良,堅實且耐腐朽,木紋美麗又有芳香味,讓人類驚歎,將樹齡數千年的巨木稱作「神木」;可是卻因此「懷璧其罪」,成為建築、家具的頂級木材。紅檜原本廣布臺灣中北部海拔一千公尺至二千五百公尺的山區,然而在經年累月的砍伐之下,如今成了「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所列名的瀕危物種之一。

 

所幸自西元一九九一年起,臺灣已全面禁伐天然林,為這特有珍寶留下一絲命脈,而昔日林場也轉型為風景區或保育區,如:宜蘭的棲蘭和太平山、嘉義的阿里山等,在親近大自然之餘,同時也讓遊客學習如何愛護生態環境。唯有萬物和諧共存,地球永續發展,人類才能生生不息,「慈心於物」之諦理即在於此。

臺灣的神木

原本最為人所熟知的是「阿里山神木」,樹齡超過三千年、樹高五十三公尺。一九五六年遭雷擊後不久即枯萎,林務局後來在其殘軀上另種入一棵紅檜幼苗,保持綠意盎然樣貌。至一九九七年,阿里山神木因連日大雨而迸裂傾倒,隔年林務局正式將其放倒,從此走入歷史。一九九九年,林務局經調查、測量後,公布了新的臺灣神木資訊,其中前五大排名如下:

神木 樹圍 樹高 樹齡(約) 位置
1.大安溪神木 20.8公尺 55公尺 2000年 苗栗縣泰安鄉中雪山林道
2.鹿林神木 20公尺 43公尺 2800年 南投縣信義鄉新中橫十八號公路
3.拉拉山十八號神木 19.2公尺 42公尺 1900年 園市復興區上巴陵拉拉山風景區
4.眠月神木 17.8公尺 48公尺 4100年 嘉義縣阿里山鄉阿里山風景區眠月線
5.觀霧二號神木 16.7公尺 37公尺 2000年 新竹縣五峰鄉觀霧森林遊樂區

名列前茅-杉樹

若論樹齡,松杉柏家族的物種個個不遑多讓,往往動輒數千年,人類的生命和它們相較,實在不值一提。由於生命週期長,於是樹形一般都會長得相當巨大,前述的紅檜即如此,而接下來提到的北美紅杉(Sequoia sempervirens)、巨杉(Sequoiadendron giganteum)、歐洲雲杉(Picea abies)更是其中佼佼者,無論壽命還是樹形,均是數一數二的物種。

 

北美紅杉又稱「加州紅木」,主要生長在加州的太平洋沿岸,喜歡寒冷多雨的氣候,可以長到一百多公尺高,傲視群倫。目前確認的最高一棵北美紅杉,達一百一十五公尺,是全球所有存活樹木中第一高者。有趣的是,北美紅杉是靠群體的力量才能長到如此高。因為加州海岸地質較堅硬,樹根無法扎得太深,於是它們演化出每一棵樹雖獨立於地表,彼此的根系卻能緊密相連,互相扶持,共同抵禦上千年的風雨,真所謂團結力量大。

 

不過,長得高不代表一定比較粗壯,若論形體的巨大,則非巨杉莫屬。巨杉又稱「世界爺」,樹高約在五十至九十公尺,但其樹圍可達三十公尺以上,若從中間開一洞當作路,轎車通過絕對綽綽有餘。有一棵名為「雪曼將軍」的巨杉,體積經測量後為一千四百八十九立方公尺,估算重量達二千八百公噸,這是地球上現存最大最重的單一生物。

 

同樣地,塊頭長得大,也不代表最長壽。歐洲雲杉的樹形雖不如前述兩種巨大,樹高約三十五至六十公尺,但其壽命之長,堪稱地球所有生物之冠。西元二○○八年,瑞典科學家以「碳十四定年法」測量一棵高齡的歐洲雲杉,發現其樹齡達到九千五百五十歲,當它發芽時,人類文明正待發軔呢!

 

為何歐洲雲杉能如此?原來其長壽祕訣即在於「重生」,科學家研究得知,當歐洲雲杉的舊樹幹腐朽後,從根系會重新長出新的樹幹,彷彿自我複製一般,以此延續生命。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看似沈默不語的樹木,其實有它獨到而強韌的生命力,在浩瀚的天地之間不斷生長、繁衍族群,生生不息。這是地球上最動人的力量,也蘊涵了無數的智慧,值得我們人類尊重、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