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6期

【專題企畫】

品讀心語

有一種東西,比我們的面貌更像我們,那便是我們的表情;
還有另外一種東西,比表情更像我們,那便是我們的微笑。
                -法國文學家 維克多
雨果

 

每個人都是一本書,值得細細品讀。我們可以透過對方的神情、身體語言等,讀出真實的情緒、感受與想法,從而給予適當的回應,讓關係更加融洽;另一方面,我們也應以身邊的人為師,瞭解他們的優點並加以學習,成為更好的自己。

非語言.說得更多
 

根據研究顯示,與他人互動時,有三個元素會影響我們帶給他人的印象,「話語」只占整體印象的百分之七,「語調」占百分之三十八,而「非語言表達」則占了百分之五十五,舉凡表情、肢體語言、聲音、衣著都會釋放訊息,萬萬不可輕忽。

先來說一段歷史小趣談吧!清朝的曾國藩為中興名臣,善於觀人,據《清史稿》記載,他接見客人時,常常默默地觀察對方,事後還會寫下此人的優劣與未來發展,大多都能命中。

據說,學生李鴻章曾想推薦三個人給他,當時曾國藩正在散步,沒立刻接見,只是遠遠看著,就說:「不用談了。」李鴻章很疑惑,他緩緩道出:「第一人低著頭,循規蹈矩,可惜欠缺魄力,只能掌掌文書;第二個人貌似恭敬,但無人處便左顧右盼,心性不定,只怕會陽奉陰違;第三人目光沉著,不焦不躁,我看,將來成就不在你我之下,是可用之才。」第三個人,就是建設臺灣的巡撫劉銘傳。

曾國藩能「識才」,有人認為是他懂得「看面相」,事實上,他讀懂的並非天生面容,而是從神態、體態透露出的「密碼」,看出此人的「人格特質」與「心理狀態」。所謂「相由心生」,人若面目清秀,卻站無站相、出言不遜,即便有再好的容顏也可惜了;而言行端正、大方、有禮之人,即便容貌平凡,也一定會散發出獨特的魅力,令人想要與之親近,甚至重用。

解讀肢體語言的密碼
 

著名的心理學家佛洛伊德曾說:「任何人都無法保守他內心的祕密。即使他的嘴巴保持沉默,但他的指尖卻在喋喋不休,甚至他的每個毛孔都會背叛他!」美國哲學家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也說過:「你的舉手投足都在大聲喧譁,吵得我聽不見你口中說出的話。」兩者都將肢體語言的特點描寫得淋漓盡致。

每張臉都是一本書

常言:「眼睛是靈魂之窗。」當我們面對喜歡的人、事、物時,瞳孔會放大,而眼神的交流,更是人際來往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交談時若能專注地凝視對方,眼神坦然,就能表現出自信、放鬆,以及認真聆聽的態度;不過也別直盯著對方的眼睛,視線留在鼻頭到額頭中央即可,因為那是雙方最自在的範圍。

比起眼睛,眉毛的動作小了許多,但仍提供了不少訊息。比如一瞬間的揚眉,代表驚訝、開心,若時常揚眉,就像成語「揚眉吐氣」,是信心的象徵,但頻率過高,則顯得有些驕傲;有些人習慣性皺眉,顯得心事重重,如果在談話中,發現對方一閃即過的皺眉,也許是感到不安或不悅,若眉頭深鎖了一陣子,別擔心,那可能是在「深思」方才的對話。

除了大哭大笑外,嘴巴的「微表情」也很耐人尋味。比如嬰兒吃東西的時候,總是張大了嘴,吃飽就會閉上嘴,所以「嘴脣緊閉」帶有「拒絕」之意;還有,小朋友不開心時也常常「嘟嘴」,換做成人依然同理可證。若習慣性地拉下嘴角,這類人通常有自己的堅持;而總是嘴角上揚的人,可能較外向、善於溝通。

不過,表情只是單一線索,比如對方有心事,當下看起來可能「不友善」、「不感興趣」,但事實未必如此,還是要透過整體的氣氛或肢體語言來判斷;無論是業務需求、朋友交往或親子之間,重點並非「看穿」對方,而是在於「用心」關懷,傾聽對方真正的需要,讓溝通更加順暢。

身之所向 心之所嚮

有時表面不說,但身體早已洩漏出我們的真實想法。比如甲、乙、丙三人交談,表面熱絡,但大家的腳尖卻「天各一方」,表示對這番談話都毫無興致;若是甲、乙的腳尖指向丙,可能暗示他們對丙都抱有好感。坐著聊天時,發現對方托腮、抱胸,除了要調整一下自己說話的內容與態度,也得注意時間,看看是否已造成對方的困擾;另外,扶著椅子,身體前傾則代表「想要結束這場會面」,若是翹腳又雙手抱頭,則流於自大,要盡量避免。

手,是全身最纖細的部位,但它依然「有話要說」。一代名伶梅蘭芳,便擅長以各種手勢表達劇中人的情緒,而多年前的某部電視劇,為了特寫女主角的手,光是為手上妝就耗費好幾個小時,因為化妝師認為,手能暗示角色的生活環境,更道出人物的心理世界。事實也的確如此,具有社經地位的人常雙手指尖對碰、輕點,圍成三角形,表現極其自信,一般人也可以使用這個手勢來提升信心;若雙手緊握,並擺在胸口,此人可能正在承受莫大的壓力,或是不自覺地咬指甲、把手放到嘴裡,都是緊張的表現。

值得注意的是,手勢在各國有不同的涵義。例如「V」一般表達「勝利或和平」,但若手背朝外比V,在英格蘭、愛爾蘭、蘇格蘭、澳洲、南非,有「滾開」之意;常見的「OK」,在法國、比利時是「一文不值」,甚至在某些中東國家是「走著瞧」;而豎起大拇指對著人比「讚」,在南美洲國家成了汙辱性極強的意思。所以應瞭解各國的風俗禁忌,更要尊重彼此的差異,以恰當的舉止,傳達正向、溫暖的心意。

 

我想和你更靠近
  • 模仿對方的動作:
    經常模仿另一人的肢體語言,等於傳達信任與仰慕的訊息,自然能讓對方敞開心胸,例如他喝了一口水,你也跟著喝水等,但謹記別顯得太刻意;重點也並非在於完全模仿,而是達到「同步狀態」,讓對方感覺「我們」在同一頻率上。

     
  • 保留適度的空間:
    每個人的空間範圍雖無明顯標示,但談話中若對方上半身往後傾、頭微微後仰,意味著我們已侵入對方的「領土」,所以要視情況調整;一般而言,在對方旁邊、或與他成九十度角的位置,最令人自在。

     
  • 擺出平靜的姿態:
    若有過多的「贅詞或小動作」,容易釋放出「不安」的訊息,想表現出「氣定神閒」感,應減少點頭的次數以及任何不必要的動作,如敲打桌面、地板等,讓身體回歸平穩。或盡量穿著寬鬆的衣服,無形中就能感受到平靜。

聲動人心
 

與人對談,我們首先接收到的並非話語內容,而是對方的「聲音表情」,說話時的音量、語速、節奏、頓挫、咬字,語氣,音質中的冷、熱、強、弱、明、暗、剛、柔,都反映了情緒與性格。

正因聲音有「線索」,若未經特殊訓練,很容易就流露蛛絲馬跡。試著對鏡子裡的自己說聲「我很好」,是說得很爽朗,還是帶有遲疑呢?想要改善聲音的表現,首先從「調整心態」做起,當心事和說出來的話「表裡如一」,發出來的聲音就會「穩」,也會產生力量。

另外,想要把話說得清楚、說出力量,可以觀察、學習他人如何說話,不同的聲音表現,會展現出不同的形象。比如希望獲得信任,試著將語速放慢、語氣和緩沉穩;而說話略快,再搭配精心設計過的妙語,便能表現出機智、聰慧的特質。平日可以多讀報、讀招牌來練習咬字,調整說話節奏,並分辨應以何種「風格」的語氣呈現,例如讀球類比賽的新聞,應表現出緊張、歡躍的氣氛;還要多做有氧運動,增進肺活量,中氣足了,自然也避免吃字、說不清楚的問題。

回想看看,廣播裡的主持人是否常予人「促膝長談」之感?那是因為他們善用「氣音」,使聲音充滿溫度;雖然我們不一定擁有美聲,也不一定字正腔圓,但只要能輕聲細語,以溫暖的聲音為人打氣,帶來希望,那就是最美麗的表達方式。

 

讀心.將心比心
 

品讀「弦外之音」,並非為了練就厲害的「讀心術」,而是提醒自己要隨時敞開心胸,傾聽對方的真實感受,達到良好的溝通,並將心比心,做個體貼之人,讓周圍的人感到溫暖、自在;同時,我們也經由閱讀一本本的「臉書」與「心語」,讀懂了自己深藏的「祕密」,並慢慢地療癒那些心事,讓原本緊繃的身心舒展開來,像三月的花兒一樣,綻放出喜悅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