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6期

【專題企畫】

展讀好書

少年來好書……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東晉陶淵明〈與子儼等書〉

讀書有味身忘老。

     -南宋陸游〈不寐〉
 

讀書,不只是學校的功課,亦為人生的樂事。自古以來,無數的思想家、藝術家、科學家等都是手不釋卷的「愛書人」,例如東晉的隱逸詩人-陶淵明,在前言所引的文句中,述說自己「從小就喜歡書冊,當打開書本閱讀而有所收穫的時候,便高興得忘了吃飯」;而南宋的愛國詩人︱陸游,更一生堅持不懈地博覽群書,甚至自稱「書痴」,前言所引的詩句是他七十六歲時寫下的,深刻傳達了「興味盎然地挑燈夜讀、忘記年事已高」的心境,著實令人欽羨。

而身在現代社會的我們,若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好書和閱讀方式,並將所學融會貫通、內化為自我養分,相信也能體驗到「開卷有得」、「讀書有味」的至樂。


悅讀-讓每個人都幸福

閱讀,不必是勉強、刻苦的,應該是充滿喜悅、快樂的。至聖先師孔夫子曾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此處的「說」通「悅」,整句話的意思是「學習並且時常溫習、鑽研,不是很令人喜悅嗎?」他也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對於喜好學習、樂在其中的人,給予充分的肯定。


那麼,該如何做到「以學習為樂」呢?關鍵在於以「人」作為學習的起點,亦即為了讓自己與身邊的人都幸福而閱讀。


每個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所遭遇的難關、想關注的人事物等都不同,親友的狀況也會隨著時間改變,所以可視現況提出「問題」,例如:「我想減少外食,一個人如何在家開伙呢?」「父親罹患了輕度失智症,我該如何陪伴、照顧他?」


當我們透過閱讀找出問題的答案,並且在日常中實踐所學,那麼閱讀就是「悅讀」;而能幫助我們和親友過得更好的書或資訊,都可算是「好書」。從這個角度看來,閱讀力也可說是「提出問題、找出答案」的能力。常言道:「給一條魚讓人飽餐一頓,還不如教人捕魚可以受用一生。」我們若能持續提升「悅讀力」,終身學習、成長,相信自然能「進化」成更好的人,過著更幸福的生活。


保持好奇心


學海無涯,整個世界是十分寬廣的,大自然、城市、歷史、地理、多元文化、各種學科……提供豐富的學習素材。我們可以試著擴展讀書、觀察的領域,對未知的事物產生好奇,不斷學習新的事物。


一旦找到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或是真正關注的人事物,便持續閱讀學習,一直到內化所學的知識,那時候的快樂,只有體驗過的人才知道-真正的讀書之樂就從這裡開始。


因此,讓我們找回好奇心吧,並從中發現自己的興趣、關懷甚至志向。許多發明家,都是從微小的事物產生好奇,才有日後的成就。好奇心也是孩子的本能,要把孩子發問當成自然的事,任何問題都不奇怪,也別嘲笑孩子天馬行空的想法。


深度學習通常是從「疑問」開始的,這是把書讀好的第一步。保持好奇心和提出問題,能促進思考能力,當我們自覺有所不知,才會產生好奇心,更加虛心學習,不會輕易跳過細節,並且往往會有意外的收穫。

好讀-身心一體讀書法

我們都知道,想把書讀好,首先要「專心」;不過,頭腦是透過感官來認識事物的,透過身體刺激是對腦部最好的讀書法。許多人讀書只用眼睛看,但其實我們可以開發更多感官,身心合一地讀書:
 

耳朵-專注聆聽


人的五感中,最快發展起來的是聽覺。所以孩子還小的時候,將優質故事編成歌謠,是最好的教育方式。聽覺是理解想法的基礎,要先能聽清楚別人講了什麼,接著必須訓練「心靈的聽力」,學習專心聆聽,以及正確地接收訊息。有願意接受教導的心,以及肯聆聽的學習態度,才能把書讀好。


嘴巴-大聲朗讀
 

只用視覺達到的記憶效果,遠不及再加上反覆地大聲朗讀。唯有理解所讀的內容後,才能投入感情,按照節奏來朗誦,有助於將內容刻印在心中。大聲朗讀就是向自己講話,有「講」與「聽」的雙重效果,讓人不會想打瞌睡。從科學的角度來看,朗讀還可以提供腦部氧氣,使腦部活化起來,對於記憶力和專注力的提升有更大的幫助。


坐定-保持耐心

如果連十分鐘都坐不住,是沒辦法讀書的。選用坐起來舒服的椅子,腰部要保持挺直,心情也要平靜。坐姿正確有助於長久專注,一開始以三十分鐘進行訓練,之後逐漸把時間加長。將坐定的習慣建立起來,還能使心理素質與意志力更加堅韌。當我們為了某個目標,可以有耐心且堅持地坐在一個位置上,則不僅只是讀書,做任何事都可以成功。

 


PQRST讀書法

經美國長期研究和實驗後,一般認為PQRST讀書法適合所有人且極具成效,在這裡提供給大家參考:

一、預覽(Preview) 多數的書會將內容分為幾個論題或小節,有的書甚至附上簡略說明,可預先瀏覽,掌握全書的整體結構。不過,有些書沒有章節標題,因此建議平常要訓練自己「速讀」的能力—用眼光迅速掃描書頁,找出關鍵文句,藉以瞭解大致內容。
二、發問(Question) 在進行預覽時,不妨稍停片刻發問:「我希望從本書學到什麼?」此時設想的問題,可說是一種提示,提醒我們在之後閱讀的過程中,能夠留意細節、找出答案。
三、閱讀(Read) 除了閱讀字句外,還要動腦筋思考,理解每個單一概念與其他概念之間的關係,並且檢視這些概念是否回答了先前提出的問題。
四、重述(State) 將所讀的內容,用自己的話再說一遍。可藉由畫線或註記標示重點,再將這些重點組織起來。能夠做到這一點,才表示我們已清楚明白閱讀的主要內容。
五、考測(Test)

考測並非指學校考試,而是一種溫習或回想,確認記得的部分,並且彌補遺忘的部分。透過這個步驟,方能將所學存入長期記憶庫中,增進學識及素養。
 

—整理自湯麥斯史塔頓博士《讀書方法》

親子共讀-積累溫暖的能量

閱讀是潤澤身心的精神饗宴,閱讀習慣更要從小培養,除了能增進孩子的想像力、創造力及思考能力外,也能學習到更多語彙和適當的表達方式。

孩子有了父母的陪伴,沉浸在親子間的親密溫暖中,將是日後無可取代的美好回憶。的確,共讀不只是知識的吸收,也是一種心靈的連結,更是全家共享的幸福時光。

不過,很多新手家長都希望能和孩子一起看書,卻又不知道該如何著手?要注意哪些事項? 建議為三歲前的孩子選書,要先找到感動自己的書,才能感動孩子;內容上則以人物簡單、主題鮮明、符合日常議題為原則,並且考量嬰幼兒特有的閱讀行為,切合孩子不同階段的學習需求。

如果希望孩子的童年充滿美好的想像,成長過程中不斷積累溫暖的能量,並且能和孩子分享人生的大道理,以及平常日子的小感動,陪伴孩子慢慢長大,那麼,請把孩子摟進懷裡,和他一起打開一本童書,引導孩子愛上閱讀,也促進親子關係更為和樂融洽。


共學-互動交流 一同成長

互動式的學習,往往比獨自閱讀更有效果。父母在家可透過對話,來誘發子女的好奇心,激發孩子讀書的意願,培養出自主學習的能力。在學校,教師與學生可以一起思考、討論,營造深度學習的課堂。即使離開校園,我們仍可參加讀書會或修習社會教育課程,找到共學的同伴。且讓我們一同學習、成長,過著真正理想的「悅」讀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