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期

【按名索驥】

虎地福人居

明清時代,舊虎尾溪是濁水溪下游的三大分流之一,水勢湍急,前言引用曾來臺遊歷、任教的清朝舉人-林豪之詩,形容河水如虎,與風雨交戰的情況,後來雖然不復勝景,但仍可從詩中遙想昔日水勢,真如龍騰虎躍般驚人。
 

大名鼎鼎-虎尾
 

位於雲林縣中央的「虎尾鎮」,因其產業活動,有「糖都」、「巾都」和「偶戲之都」的美稱,但「虎尾」之名從何而來呢?

國姓爺打虎

據說從前諸羅城(今嘉義市)裡,住著一隻凶猛的老虎,後來國姓爺鄭成功為民除虎,人民因感念其恩德,便將打虎地取名為「打貓」,亦即今日的「民雄鄉」;而老虎不敵鄭成功,逃竄北上,卻在一座沙崙上被捉個正著,砍下了尾巴,隨即逃之夭夭,故名「虎尾」。此說雖無根據,但情節趣味,也展現先民渴盼英雄出現、安定社會的心願。


虎頭不蛇尾

有「史」也有終 荷治時期,荷蘭人將居住於此的人稱作Fovorlangh(平埔族語音譯,音似「虎尾」),劃分「虎尾語區」,並編有虎尾語字典。清康熙年間,臺灣御史黃叔璥在《臺海使搓錄》中,稱呼這塊土地為「虎尾」;其間還有過許多名稱,比如因地形起伏像丘陵,稱「大崙腳」,崙為「沙丘」之意,後又因有人蓋了五間草屋,改稱「五間厝」。日治時期,日本人在此蓋糖廠,帶動人潮,五間厝搖身一變,成為繁榮的市街,有些「名不符實」,加上日本人難以讀、寫「五間厝」之名,所以當實施行政區域改正時,乾脆將其改成虎尾(日文音譯為Kobi),並沿用至今。

虎向險山行
 

臺灣無虎,但一般人欣賞、震懾於老虎的威猛,所以有不少與「虎」相關的地名,例如各地常見的「虎頭山」,通常因山勢如虎得名,而新竹市的「虎子山」,乃漁民晒漁網(罟)之處,原名「罟子山」,罟與虎讀音相似,才有所訛誤;澎湖馬公市有「虎井嶼」,傳說先民在島上發現一口井,有水可喝,當然是口「好井」,閩南語的「好」與「虎」音同,另有一說,是以虎之威,比喻地勢險峻。

以愛,為大地命名
 

苗栗另有一「虎」,形似小貓,外號「淺山的精靈」,牠,就是「石虎」。苗栗縣古稱「貓貍」,眾人皆以為因石虎得名,但苗栗縣政府早已發出公告,解釋乃因平埔族「貓裡社」(又稱「麻里社」,平埔族語Pali為「平原」之意,「社」則指「聚落」)位於此,與石虎無關;但閩南人只取其讀音,一路將錯就錯,才從「貓貍」變成了「苗栗」。

地名不斷變遷,記錄著人類的每個步履,而山川無變,永遠無私、包容、充滿了愛;但願人人多一分慈心,幫助需要我們的每個生命,與其同行,助其安居。

 

臺灣地名緣起分類

找看看,「虎尾」之名,運用了下列哪些分類法呢?

自然環境:
地形、地點、方位、排序、大小規模、像貌型態、氣候、動植礦物產。

人文環境:
交替聚落、原住民族社語言譯音、異族統治與外來者譯音、地緣、姓氏血緣聚落、開拓墾殖、交通、建築物、紀念事蹟、產業營業聚落機能、政治動機與理想、地名演化、神仙傳說。

 

資料來源:廖忠俊〈從地名分類看臺灣傳統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