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期

【歡喜方程式】

卸下包袱一身輕

屋子、桌面、包包、衣櫃總是堆滿了雜物,導致凌亂、找不到所需的物品,但總是無法下定決心整理,就算好不容易清理乾淨了,又會迅速地再次堆積,或許該「透氣」的不只是物件,還有人生。

心之「物」語
 

我們平日使用的物品,其實都是「符碼」,象徵當下的心靈狀態,而對待物件的方式,往往也是對待自己、情感關係的方式。比如總是疏於清洗、整理衣物,反映出潛意識裡認為「自己不夠好,我只適合用這樣的東西」;換言之,「珍重地使用物品」就是愛惜自己,所以不論食、衣、住、行,嘗試著只挑選一樣「最動心」的物件,並勤於保養,細心地使用,如此可避免無謂的消費,以及囤積物品,隨時保持著「最喜歡的生活樣貌」。
 

不為丟棄 只為找尋
 

很多人以為只要「丟掉」物品,日子就會煥然一新,但真正應捨去的是「執念」,而非物質;那為何對不實用、不想用、不會再用的東西,我們還是「放不下」呢?

先來看看以下三種典型:
 

  • 執著過去:沉湎於過去的記憶或榮光,拚命守護著獎盃、照片或紀念物。
     
  • 憂心未來:充滿缺乏的不安感,認為確保物資,就是確保未來,於是不斷囤積食品,或如衛生紙等日用品。
     
  • 逃避現實:給自己各種理由,比如「反正家裡只是拿來睡覺的地方」,總之眼不見為淨,維持髒亂的現狀更輕鬆。

「丟不掉」常常是心裡「不願丟掉」,我們需要的是面對「為何不願捨棄」,找到癥結點,並慢慢地化解,讓自己感到舒坦,才是「整理」的重點;如果感到丟棄很難,也可以反問:「我想留下什麼?」我們當然可以一次次地自問,慢慢捨、慢慢留,練習為生活理出輪廓,珍惜還在身邊的,也感謝擁有過的。
 

輕裝自在行
 

唐朝文學家柳宗元的〈蝜蝂傳〉,描寫喜愛負重的蝜蝂蟲,因貪戀執著,背了太多東西,所以失足從樹上摔下來了,令人備感驚心。人生就像一趟長程旅行,所有的「不捨」,都是心事,也都是自己要背負的行李,為了「安全」、「自在」,還是輕裝前行吧!看,遠方的路很長,還有那麼美的風景。

我也能做到

當需要的愈少,負擔就愈輕,也會生活得更自在,讓我們一起展開「心」生,就從隨身背包開始練習!

  • 減輕重量:背包裡只帶「當日必備物」,如錢包、手機、鑰匙、悠遊卡、面紙、酒精;至於其他「以備不時之需」之物,先試著一兩天不帶,看看會發生什麼事。
     
  • 按功能與使用頻率分類:為每個物品安排「專屬的位置」,把瑣碎小物集中在透明置物袋裡;常用的悠遊卡、鑰匙放外袋,錢包置於順手處,物品直放,彼此不堆疊,力求在零點五秒內找到該物品。
     
  • 每日檢查背包:回家後,取出發票、折價券、集點卡,把零錢存起來,讓背包更輕盈。
     
  • 從整理中瞭解自己:整理物件,其實也同時自我重整,試著瞭解、關心自己的生活,只留下「人生中的必需」,接著慢慢空出其他位置,讓自由的風吹拂。
     

我的減法「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