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4期

【專題企畫】

花已開 寒梅飄香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
忽然一夜清香發,散作乾坤萬里春。
          -元
王冕〈白梅〉

 

古人說,梅花有四德,分別為元、亨、利、貞,代表「乾卦」四種剛健的德性:善始、亨通、和諧、誠正;亦說梅有五瓣,為「五福」,象徵快樂、幸福、長壽、諸事順利與和平。梅姿動人,除了吉祥的寓意之外,更在於無畏嚴寒,先天下而春,帶來了芬芳與溫暖。

尋梅一起賞花去

梅,薔薇科李屬植物,為落葉喬木,詩人墨客稱它為「冰魂」、「清友」、「霜女」、「瓊英」、「第一香」、「羅浮夢」等。其果稱「梅子」,其花為「梅花」,果實密被短柔毛,味酸,可製酸梅、梅酒、梅乾等,還可入藥,有安蛔蟲、止咳之效;品種眾多,高達兩、三百個,分為「果梅」和「花梅」兩大系統,果梅可分青梅、白梅、紅梅,花梅則分為直枝梅類、垂枝梅類、龍游梅類、杏梅類、櫻李梅類,常見的觀賞梅有大紅梅、照水梅、綠萼梅、龍游梅等,花色則有白色、粉色、紅色,也有淺綠色。

若想訪梅,桃園市的角板山、臺中市武陵農場、嘉義縣梅山公園、臺南市梅嶺、南投縣信義鄉等地都是絕佳賞花處;另外,在都會區中也能嗅得一縷梅香,如臺北市的榮星花園、士林官邸、大安森林公園、花卉試驗中心等,當天空綻出冬陽,我們也出門尋梅去。



識梅臘月蠟梅.似梅非梅

大多人應該都聽過黃自作曲、劉雪庵作詞的〈踏雪尋梅〉:「雪霽天晴朗,蠟梅處處香。騎驢灞橋過,鈴兒響叮噹。」歌詞描述在天氣晴朗時,騎著驢子賞看蠟梅,沿途都是花香,還有驢頸上鈴鐺作響的聲音,全曲輕快活躍,把賞花的愉快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蠟梅別名金梅、蠟木、黃金茶、黃梅花,雅稱「寒客」,為蠟梅科蠟梅屬植物,落葉灌木,和梅花親緣甚遠,不過是因為外形、香氣、花季相近才被誤認,作家劉墉在散文中提到初遇蠟梅的印象:「
愈走近,香味愈濃,有點像報歲蘭醉人的冷香。一棵九尺高的小樹呈現眼前,如箭的枝條上開滿黃色的花朵。雖然樹形很像梅,但不像梅花綻放得那麼大,重瓣的小黃花多半跟鈴鐺似地低著頭,羞答答的樣子。」梅花有多種花色,而蠟梅多開黃花;梅花無花梗,貼在枝幹上開放,蠟梅卻是垂下了頭,顯得一臉嬌羞;就花期而言,蠟梅於十一月底陸續開放,極其耐寒,可到隔年三月,比梅花更早些,也開得更長久。

至於「蠟梅」之名,並非因為花開臘月,雖然有些文人確實會將農曆十二月開的梅花稱作「臘梅」,但此「臘」非比「蠟」,而是由於花瓣像蜂蠟所捏成。宋朝蘇軾寫道:「
天工點酥做梅花,此有蠟梅禪老家。蜜蜂釆花作黃蠟,取蠟為花亦其物。」在大才子眼裡,蠟梅是老天拿黃色蜂蠟捏成的花,並撒向人間,充滿了奇趣妙思。
 

羅浮一夢
隋朝開皇年間,才俊趙師雄遊羅浮山。某天傍晚,趙師雄因微醺而停歇在林間小店,只見一素衣麗人,渾身散發著清雅的香氣,談吐亦不俗,兩人相談甚歡,接著還出現一個穿著綠衣的童子歌舞助興,表演十分精彩;此時東方漸漸露出魚肚白,趙師雄發現自己竟醉臥在一株大梅樹下,枝頭上還有隻披滿翠羽的鳥兒,歡喜地啁啾著,正如昨日的侍童,方知那是一場美夢,令他悵惘不已。後人便以「羅浮」代稱浮生若夢,如唐朝殷堯藩〈友人山中梅花〉一詩云:「好風吹醒羅浮夢,莫聽空林翠羽聲。

話梅文學裡的梅景

西元一九七五年,考古人員從殷墟遺址的銅鼎中發現梅核,《書經》記載「若作和羹,爾唯鹽梅」、《禮記》中有「桃諸梅諸卵鹽」,以及《詩經》等古籍中,都有梅的相關文字,可見梅樹現蹤已久,但最初只是作為調味料或食品之用;直到漢初修上林苑,各方獻上奇花異草,其中有許多觀賞用的梅花,西漢揚雄〈蜀都賦〉云:「被以櫻、梅,樹以木蘭。」亦即將梅花作為都市綠化之用。賞看之後,自有感懷要抒發,於是南北朝起,詠梅之風漸開,如鮑照有〈梅花落〉,讚梅花「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實」,而梁代蕭綱有〈梅花賦〉:「萬木僵仆,梅英載吐;玉立冰潔,不易厥素;子善體物,永保貞固。」除了讚譽梅花外,也記載伯父勉勵他學習梅花,在萬物凋零時仍要吐芳,即便冰封雪凍,也不能改其良好的本質。

第一本育梅專書:《梅譜》

隋唐以後,時興培育梅花,至宋朝達到極盛,范成大著有《梅譜》,搜集十二個梅花品種,還介紹了繁殖栽培方法等,是全世界第一本育梅專書。范成大為宋代有名的忠臣、詩人,更是愛梅、賞梅、詠梅、種梅的名家,晚年隱居蘇州,自號「石湖居士」,並在居所種數百棵的梅樹;他在《梅譜》特別提到「
梅以韻勝,以格高,故以橫斜疏瘦與老枝怪奇為貴。」奠定了中華文化賞梅的精神特質,清代文人龔自珍亦曾說:「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欹(音一,指歪斜不正)為上,正則無景;以疏為貴,密則無態。」呼應了范成大「橫斜疏瘦」的美學觀點。梅花凌霜雪而開,老幹糾曲遒勁,精神上的高度遠勝於花朵本身的美,故而成為文士的心靈投射對象。

宋朝人的「梅花結」

唐朝人也書寫梅花,如王維的「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等,但唐人鍾情牡丹,對梅花的關注較少,而宋人醉心梅花,他們藉梅詠物、抒情、表達品格與節操。 深愛梅花的不只范成大,隱居西湖孤山的林逋(音ㄅㄨ),自認「以梅為妻,以鶴為子」,一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可說是詠梅之絕唱;而陸游的「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以梅自況,感嘆人生的失意,也贊許梅的無悔信念,他堅信即便花落成泥,那高潔的幽香仍然會留下來,一如自己的氣節,還以「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前一放翁」,表達深愛梅花之情;而「梅花詩人」張道洽,生平作詠梅詩三百餘首,如「有月色逾淡,無風香自生」「百年幽樹古香淡,數個疏花春意深」,都是可圈可點的句子。

其他宋代知名文學家如蘇軾、王安石、陳亮、辛棄疾、劉克莊、梅堯臣皆有詠梅名篇,大抵而言,宋朝文學中的梅花有三種象徵寓意,分別是忠貞志士、隱逸者與仙子
(或美人),而這三個意象彼此交織、融合,歷經了無數個春秋,仍在詩詞裡飄出陣陣幽香。

畫梅觸目千萬朵 賞心兩三枝

最早與梅相關的畫作,可追溯至漢朝,但也僅是寫生的景物,至宋代,梅花成為獨立題材,在大量文人以及畫家的詮釋,及藝術帝王宋徽宗-趙佶的推動下,梅花開出了一個獨特且完整的審美世界。

宋代華光寺僧人仲仁開啟畫「墨梅」之先河,傳有《華光梅譜》,雖然後來認定是偽托之作,但也能看出宋朝已有畫梅的系統論述。其弟子為湯正仲、楊無咎等人,後來楊無咎將自己的畫作敬獻給宋徽宗,然不得賞識,被君王斥為「村梅」,他不以為意,堅持自己的畫法,甚至在每一幅圖題上「奉敕村梅」四字;後來楊無咎更發明了畫圈作花、不另著色的畫技,深深影響了元朝的吳鎮、王冕。

王冕種梅千株,自號「梅花屋主」,平日植梅、畫梅,早期還有入仕之志,後來便不願為官,只肯賣畫維生,他筆下的梅花枝幹挺立、簡逸灑脫,與廣為人知的題畫詩「
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相互輝映,傳世畫跡有〈南枝春早〉、〈墨梅〉、〈三君子〉等。

明朝英宗正統年間,徽州知府孫隆也是愛梅、畫梅一族,師法仲仁、王冕一派,頗得神韻,人稱「梅花太守」,每當院落裡梅花盛開,他總要喚全家人一同賞梅,女兒耳濡目染,畫藝大增;孫隆在京供職期間,結識了同鄉後進任道遜,不但悉心栽培,還將掌上明珠嫁給他,任道遜也因此得到畫梅真傳,這三人被譽為「翁婿畫梅三聖手」,一時間傳為佳話。

清朝有揚州畫派,八位畫家統稱為「揚州八怪」,其中金農最工於畫梅,畫家終生不得志,將情志寄於書畫中。他愛畫野梅,每一幅都是枝多花繁,生機勃發,題畫詩「
老梅愈老愈精神,水店山樓若有人。清到十分寒滿把,始知明月是前身」,更是將畫家孤高、淡泊的形象與梅花合而為一。

自苦寒走來 朝春暖而開

在和歌《萬葉集》卷五梅花歌卅二首序言中,有「于時初春令月,氣淑風和,梅披鏡前之粉,蘭薰珮後之香」一句,日本取「令和」二字為新的年號,正是期許大家如同梅花,在嚴寒中依然開放生命的花朵。 詞人形容梅花是「寂寞開無主」,其實它便是自己的主人,選擇在最冷的時節綻放,開得安安靜靜,片片花瓣都是天地之心,清雅而剔透;梅花從不與誰爭春,但它開了,春天就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