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4期

【明心寶鑑】

行天宮寶經-經文精選

   明心小故事   

 

在元朝末年,有一位地方鄉紳,叫做楊達卿,他是建安(今福建省建甌市)人。楊達卿家境富裕,為人樂善好施;對於窮困的人,他都會給予濟助;如果有生病的人,他會幫忙找大夫並資助醫藥費;而遇到過世卻沒錢下葬的人,楊達卿也會慷慨解囊,幫助對方入土為安。

有一年,建安發生嚴重的飢荒,許多災民沒有糧食可吃,人人飢寒交迫。楊達卿心急如焚,本來想直接開放家中的糧倉來救濟災民;但是當時社會動亂,楊達卿的這個舉動,很可能會被有心人士舉報他收買民心,意圖造反,這樣不但無法幫助災民,反而還會連累更多人。

種樹換糧,積德植福

後來,楊達卿想到一個辦法,他告訴災民,他要在附近大富山上的楊家祖墳旁邊種植一片樹林,只要幫他種一棵樹,就可以獲得一斗米。鄉親們知道後,非常高興,紛紛攜家帶眷上山種樹。

而當鄉親來領米的時候,楊達卿從來不會問對方有沒有種樹,也不會問種了幾棵,只要報多少數量,他就給多少米;所有鄉親都非常感恩楊達卿的善舉,也更加賣力地種樹。

十幾年後,楊達卿已經年老,而大富山上的樹木也長大了,綠蔭成林。楊達卿召集子孫,定下規矩:楊家人必須保護這片樹林,不能砍伐,但若是要蓋廟、建設學校、搭橋,或是幫窮困的人蓋房子及製作棺木,都可以使用這裡的樹木。

在楊達卿離世後,楊家傳承這分仁慈善良的家風,後代子孫不但品德端正、樂於助人,也有許多人在朝廷擔任重要官職,其中楊達卿的孫子楊榮,甚至還當上了明朝的內閣首輔
(即宰相);而楊家也世世代代遵守「護林」的遺訓,至今已六百多年,從未懈怠。

楊達卿樂於行善助人,並用「以工代賑」的方式,順利拯救許多人免於飢荒之苦;而他讓災民種下的,不只是一片樹林,更是一分慈悲善意。其累積之無數善功,不但為後代子孫積福,也留下了身教,讓楊家世代皆能學習如此美好的道德典範。

   寶鑑照心田   

留財給子孫,不如留德給子孫。

我們修養端正的品格,發揮溫暖良善之心幫助他人,以身作則教導後代,相信將能累積福德,庇蔭家族子孫;也能創造出良好的家風,讓後人持續傳承、發揚善德精神,代代皆循正途而行,享有幸福安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