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志業∣行天宮五大志業網

313期

【專題企畫】

和諧

家,以愛相處,以情相待。-行天宮平安心語
 

家是我們的根,一個溫馨和諧的家,有助於培育良好的品格,以及正向的價值觀,也幫助下一代健康成長;只是最親密的脣、齒也難免有摩擦,親如家人,應如何維持最舒適的距離,既自在、又親密,一起創造出高品質的相處時光呢?

愛,隨時通勤

近幾年,臺灣的家庭型態不停改變,有許多父母、夫妻為了工作必須經常性出差,或是長時間分隔兩地,因而衍生出許多「遠距家庭」,種種考驗,需要家人共同面對。

幸福需要「小題大作」

結婚以後,當然希望另一半能隨時在身邊陪伴,但若因為某些特殊情況,必須在不同的地區生活,兩人決定走入婚姻之前,應做好預期心理建設,清楚知道自己及另一半對於未來的願景,並充分討論後取得共識;而有了孩子之後,一方勢必要時常獨力照顧,另一半除了積極傾聽其感受,維持良好溝通、盡力給予各項協助外,也要多體恤、諒解對方的難處。

雖然不能時常相聚,但依然要保持「共事感」,比如積極討論、參與可行的家務分擔,也要試著轉換心念,告訴自己這只是「生活型態」不同,感情並沒有因此打折,所以不需要為此感到神傷;何況距離產生美感,在一起時反而更覺親密,也更能相濡以沫。當各自生活時,不妨趁機會多充實自己,比如進修才藝、運動,不但多了一項話題,也能轉移注意力,活得更加精彩。

其實,不論是遠或近,夫妻關係裡少的往往不是愛,而是需要多一點感謝,有人為我們洗衣、做飯、溫馨接送……看似家常,卻非理所當然;一句真摯的感謝、一抹微笑,都會讓付出的人感到被肯定,所以哪怕是再微小的幸福,也值得大聲歌頌。

重質不重量的親子教養

遠距家庭最怕情感疏離,但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就算不能時常陪在身邊,也要善用數位科技表達愛,透過視訊、文字訊息,固定時間聯繫,讓孩子知道「父母一直都在」;時常分享自己的日常點滴,舉凡中餐吃了什麼、喜歡的書籍或電影、甚至是上班途中總會看見的風景……增加對彼此生活的參與感,感到熟悉,便不覺得「那麼遙遠」。

另外,正因為難得相見,所以更要把握跟孩子親身互動的機會,例如寒暑假、過年期間,都是創造親子共同回憶的絕佳時機,比方一起規劃旅行,或到對方提過的餐廳、景點等,都能有效凝聚家庭向心力;就算只是待在家裡,一句噓寒問暖、幾道親手做的菜,或是在孩子的特殊日子(如運動會、畢業典禮、生日)創造驚喜,例如安排送花、寄卡片、以自製短片加油,這些用心,都將成為「親子感情帳戶」裡的「存款」喔!

 

傾聽你的心
  • 表示感興趣,不做任何批判:積極傾聽,感受對方的感覺,而非「評斷」他的感受,更不要下意識想著「我等下要如何反駁」。
     
  • 提供反饋,確認對方的感受:以「探詢」的口吻,把聽見的資訊「換句話說」,例如「我感覺到你似乎有點沮喪」、「你看起來有點不開心」等。
     
  • 以開放式問句,邀請對方闡述:例如「你想聊聊那件事嗎」、「我不太懂你說的話。也許你可以多解釋一點,幫助我理解?」
     
  • 善用「我訊息」:句式以「我」開頭,敘述客觀事實,表達自己的感受,提出具體建議,如「孩子,我感覺很不好意思,因為公車上很安靜,只有你說話的聲音,我希望你能降低音量,我們再繼續討論。」

當我們同在一起

前陣子為因應疫情,很多人開始居家上班、遠距教學,使原本只有晚餐時才會齊聚一堂的家人,變成「分秒相依」,難免會造成彼此的壓力;除了疫情期間,當我們因長假或其他不可抗力因素,必須長時間「在家待命」時,該如何兼顧個人空間與家庭情感呢?

以空間劃分個人區域

家中自然不像公司、學校般有個人座位,但若有在家工作之需求,仍應區分出工作的空間,當夫妻、孩子都需要處理公事時,應各自找一區塊進行,避免某一方思考或視訊時受到干擾;當然,也要「公私分明」,建議以軟裝布置劃分出「生活區」,並建立上、下班時的「儀式感」,例如泡一壺熱茶、閱讀幾頁書,都有助於切換節奏,澈底清醒或放鬆。

大小家務分工合作

家裡有小小孩的夫妻,可以排班輪流育兒,讓彼此都有一段獨處、喘口氣的時間,自在充個電,再一起面對柴米油鹽。至於家事,絕不是任何一個人的專責,而是需要全家大小分工合作的事,較常處理家務的人,可以採主動溝通方式,明確地表達對家務劃分的期待,也別因為不符合自己的標準就予以指責,或失望地接手繼續,應肯定每個人的付出,也允許有進步空間;當完成某一目標後,再一起吃塊甜點、看一部喜歡的電影……作為鼓勵,凝聚幸福的感受。

全家發展共同興趣

不方便出門時,最適合在家發展共同興趣,比如烹飪、園藝、為彼此按摩等,除了療癒身心之外,也能讓家人感受到愛;另外,網路上還有許多免費的藝文資源,有許多原本需要出國才能看見的作品,如今都開放線上展覽與觀看,節目內容多元,兼具知性和娛樂效果,適合全家一起參與。不同年齡層的家人,若想要更瞭解彼此的世界,不妨「教學相長」,孩子教長輩使用三C產品,一起玩遊戲或分組競賽,或分享彼此的夢想,試圖一起完成,可促進彼此情感,讓心與心更靠近。

自己也是重要的家人

一家人的成員,可能包括摯愛的父母、伴侶、孩子,也可能是心愛的毛孩,但請記得自己也是家人,要好好照顧「他」,別忙到忘記吃中餐,也不要壓力一來就大吃特吃,更不要熬夜……我們如何照拂親愛的人,就應該如何疼惜自己。試著覺察自我的感受,多進行安定情緒的活動,如靜坐、深呼吸、閱讀、聆賞音樂、欣賞美的事物;同時也要適度訓練心肺功能,讓大腦自然地分泌腦內啡,放鬆焦慮、平衡自律神經,更要好好地睡覺,讓自己感到安全、喜悅,且充滿活力。

當內在感受到和諧,我們才能夠給予穩定、平靜的力量,讓周圍的親友如沐春風。

 

 我們可以一起…… 
 

  • 用餐:在餐桌上分享今天發生過的點點滴滴,是最好的滋味。
  • 手做:親子共同完成的玩具、家具,可是市面上絕無僅有的喔!
  • 探索:陪孩子一起玩泥巴、淋雨,或是去從未去過的景點,蒐集人生「心」風景。
  • 露營:搭帳篷、烹飪、洗碗、窩在營帳內小聲說故事。
  • 拍照:拍全家福,記錄一家人的幸福。

每個家都有自己的故事

經典電影《飲食男女》中,廚師父親和三個性格不同的女兒同住一個屋簷下,父親引以為傲的味覺正在退化,幾個女兒也各懷心事,父女都隱忍著煩惱,不想造成其他家人的困擾;另一部家庭電影-《孤味》,餐館老闆娘一力撫養三個孩子長大,每個孩子都跟母親一樣能幹,然而,她們也都「繼承」了母親的不快樂,甚至感到迷惘。

以上的電影情節,彷彿是常見的華人家庭縮影:每個人都真心關懷彼此,但有時少了傾聽與瞭解;也時常忘了要珍愛自己,忘了唯有真正喜悅的人,才能營造出一個快樂的家;而家人關係總是又近又遠,不知何時,心靈才能真正「回家」?所幸,「愛」是可以學習和修復的事,我們常不知不覺地將「愛」定義為「無止盡單向付出」,事實上,愛是「交流」,得「用心感受與接納」彼此,就像幼兒無法解決母親遭遇的現實問題,甚至很難以言語安慰,卻能帶著微笑,遞上一朵小花,給予母親最真摯的支持。

義大利電影《美麗人生》演繹了另一個溫馨故事:父子二人同陷危機,為了避免五歲的兒子擔驚受怕,父親將一切解釋為「我們正在玩一個大遊戲,只要過關,就能獲得獎勵」;因為這個信念,孩子不論遭遇什麼都覺得只是「遊戲關卡」,甚至從中獲得樂趣,這位平凡的父親,以他的幽默和智慧,保護了孩子的心靈。

雖然外在環境有風有雨,但家人就是溫暖的避風港,我們棲息於此,在家庭中獲得力量,才能在人生裡奮勇前行;願我們都能以愛守護彼此,為家注入更多的溫暖,創造幸福的和諧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