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聖經故事

 關聖帝君父子  志節不改,蒙難昇天為蜀漢
 

關聖帝君留守荊州時,原本想要協助劉先主備滅魏併吳,匡復漢室,不幸卻被東吳呂蒙的伏兵所襲,孫權雖極力勸降, 關聖帝君仍秉持「竹可焚,不可改其節」的操守,與關聖太子平雙雙為蜀漢蒙難昇天。


 經典裡的故事 


關聖帝君父子-志節不改,蒙難昇天為蜀漢


東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西元二一九年),劉先主已穩定益州、漢中。當時駐守在荊州的 關聖帝君,奉劉先主之命,揮軍北伐曹操,首先進攻位於荊州北部的樊城(今湖北省襄陽市),以謀匡復漢室大業,史稱「樊城之戰」。

駐守樊城的曹軍將領曹仁(曹操堂弟),與有「白馬將軍」之稱的名將龐德,因戰事吃緊、被圍多日,便向曹操急求援軍。

曹操派出大將于禁,率領七軍援救樊城。沒想到突然漢水暴漲,水位高漲至五、六丈, 關聖帝君雄才大略,乘勢率領水軍攻擊,生擒曹軍大將于禁、龐德,獲于禁降軍三萬人,取得重大勝利,一時威震華夏。這股銳不可當的氣勢,迫使曹操還一度考慮要遷都撤離許昌。

後來,曹操再次派出大將徐晃前往樊城援救,且一邊派人聯絡孫吳,盤算著要與孫權聯手;豈知孫權本有奪回荊州之意,於是孫權背棄了曾與蜀漢劉先主聯手,共同抵抗曹操的同盟友誼,派出大將呂蒙偷襲荊州,由於防備不及,荊州不久便淪入孫吳之手, 關聖帝君腹背受敵,不得已只好撤退到麥城(今湖北省當陽市)。

關聖帝君被困麥城,糧草日漸殆盡,只能力拚突圍,希望回到根據地益州,卻不幸在途中被呂蒙的伏兵所擒。

在此危難之際,孫權派諸葛瑾前來勸降, 關聖帝君卻嚴辭拒絕:「我本是一介武夫,承蒙大哥以手足情義相待,如今豈能背棄忠義投靠敵軍?今城已破,唯有一死而已。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毀其節,身軀雖會殞落,但名聲卻可留於青史而萬古常新。」最終寧死不屈,與關聖太子平一同為蜀漢而蒙難昇天。

早在「桃園三結義」時,劉先主、 關聖帝君及張桓侯三人即約定,共立誓約:「我們雖為不同姓氏,但今日能結為兄弟,誓言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濟百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

因此,即使是分散各方,過著顛沛流離的兵戎生活,並常有刀兵加身的危險,三人仍能團結同心、矢志不渝,不因艱困而改變志節,這分兄弟情深、忠肝義膽的胸襟,更是令世人千古稱頌、傳為美談,而 關聖帝君最終以身殉國,不僅是為報劉先主的知遇之恩,更為節義精神立下不朽典範。

 生活裡的思考 


有句話說:「疾風知勁草。」意思是說,在生死存亡、危在旦夕的關鍵時刻,更能考驗一個人守正不屈,剛正不阿的節操。有些人,面對逆境,就心懷怨懟;面對順境,更生起貪戀,徒增執著與煩惱。但人生本有得失起伏,若能順境時心存感恩而不驕傲,逆境時勇敢奮發而不畏懼,保持心念的正直平和,義無反顧地依正道而行,學習 關聖帝君堅貞不移的精神,相信無論死生榮辱,都能從容淡定、坦然自在地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