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聖經故事

 原  憲  安貧樂道,操守廉潔辭俸祿
 

原憲推辭孔夫子給予的俸祿,展現出高潔的心性。


 經典裡的故事 


原  憲-安貧樂道,操守廉潔辭俸祿


原憲,是孔夫子的學生。當時擔任魯國司寇的孔夫子,很欣賞原憲的德行,所以聘請原憲擔任自己的家臣,協助處理一些事務。

孔夫子聘請原憲的薪水,是「九百斗粟」,但是原憲卻婉拒了這個數字。原憲對孔夫子說:「謝謝老師的賞識,但我並不需要、也不應該領這麼多錢,只要生活夠用就好。」

孔夫子為了說服原憲,只好對他說:「扣除你生活所需,剩下的錢,就用來幫助鄰居改善生活吧!你就不要推辭了!」原憲這才願意接受。

後來孔夫子過世了,原憲也不再做官,就這樣隱居在鄉間。

有一次,孔夫子的另一個學生子貢,身穿精緻華貴的衣服,駕著一輛豪華的馬車,要去拜訪原憲。

沒想到原憲家外面的巷子太窄,馬車根本進不去,於是子貢只好下車步行。當子貢終於走到原憲家門口,整個人都愣住了。

原憲的房子很小,用茅草蓋的屋頂都長出新的草了;用蓬草編的門,也破破爛爛的,原本的門軸看來是已經壞了,所以暫時用桑樹的樹枝來代替。原憲用破掉的甕當作窗戶;牆壁上的縫,是用泥土補上的;而屋頂上還有幾個沒補的破洞,看來屋外下大雨時,屋子裡的雨應該也不小吧!

子貢敲了敲門,原憲拄著枴杖來開門。子貢看到原憲的衣著非常破舊,忍不住問原憲說:「你是生了什麼病嗎?」

原憲聽了,微微一笑,回答:「沒有錢,叫『貧』,學習正理卻不能實踐,才叫『病』。如今的我只是貧,沒有病。」

原憲接著說:「有些人做事是為了迎合世俗,交友是為了結黨營私,學習是為了贏得別人的讚賞,教育是為了炫耀自己的才能,或是把仁義道德當成做壞事的掩護,一心去追求不需要的華麗裝飾,這些發心不正的事,我不願意去做。」

子貢聽了,帶著無比的慚愧與感動,默默告辭了。

有句話說:「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一個品行端正高潔的人,能明辨是非對錯,待人處事遵從道德原則。而故事中的原憲,清楚知道自己真正所需,也能謹慎守護自己的心念,不為了滿足私欲而鑽營取利,一生安貧樂道;如此光明坦蕩、清白潔淨的人格,展現了真正的君子風範。

 

 生活裡的思考 


《論語》:「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無論生活上多麼倉促慌忙、困頓流離,君子都不會背離正道。我們立身處世,應清楚明白何為「需要」、何為「想要」;何為「應得」、何為「不應得」。能謹守分際,絕不貪圖謀取分外之物,更不沉溺於不良習慣;而對於我們喜愛的、想要追求或得到的人事物,獲得的方式一定要合於情、合於理、合於法、合於道德良心,才是清白正當的行為。
 



「少欲知足」,是平靜身心的良方,這並非要人完全摒除需要,去過刻苦、貧困的日子;而是提醒我們須常常自我警惕,小心提防欲望的過度發展;能珍惜當下所擁有的,隨遇而安,知足常樂。那麼當過得富裕時,會心安理得;即使過得平淡,也能安樂自在,嘗出菜根香,就像孔夫子的弟子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