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聖經故事

 漢 文 帝  以孝事親,上老老而民興孝
 

父母生病時,應效法漢文帝親自料理湯藥,並且先嘗過藥後,再端給父母服用。


 經典裡的故事 


漢 文 帝-以孝事親,上老老而民興孝


漢文帝劉恆,是漢朝開國君王劉邦的第四個兒子。漢文帝不但是位愛民如子的好皇帝,也是位事母至孝的好兒子。

有一次,文帝的母親薄太后重病臥床,文帝的心情焦急萬分,每天除了處理政事外,一步也不敢離開母親的身邊。治療母親的湯藥,文帝一定自己動手煎煮,不假他人之手;侍奉母親服藥前,也必定會先嘗過,確認溫度不會太燙、藥味不會太苦,沒有任何問題,才親自餵母親喝下。

薄太后看到兒子如此貼心,非常感動,但也心疼他的辛苦。有一次忍不住對兒子說:「宮中有很多人可以照顧我,你實在不必如此操勞。」
 

漢文帝立刻跪下來,懇切地回答母親:「若是現在不能在母后身邊,為您做點事,那要等到什麼時候,才能報答母后的養育之恩呢?」

三年後,薄太后在漢文帝無微不至的照顧下,終於恢復了健康。從此,文武百官更加敬重、百姓也更加愛戴這位孝順體貼、以身作則的君王,而文帝也成為「以孝治天下」的仁君典範。

漢文帝治理國家期間,推行了許多仁政,減輕人民生活負擔;而文帝除了孝順母親外,也將「孝道精神」推展至國家,特別制訂了法令,給予年長者生活上的援助和保障。

文帝在位二十三年後駕崩,在過世前,他最遺憾、最牽掛的就是自己先母親而走,無法再侍奉母親,所以他不斷地叮嚀妻子竇皇后和兒女,一定要孝順太后。

文帝過世兩年後,薄太后也離世了,竇皇后按照文帝的心願,將薄太后葬在文帝陵墓的後方,就好像文帝一直揹著母親,從未離開過一樣。這分孝心,天地可鑒。

 生活裡的思考 


父母就像大樹,替孩子遮風擋雨,一刻都無法閒下來;而子女從小到大接受父母的付出,等到終於能回報父母恩情時,父母可能已經不在熟悉的地方等待、守護著我們了。所以,我們要珍惜與父母相處的有限光陰,把握時機、及時行孝,才不致留下「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
 



當子女對國家社會有所貢獻,父母也會感到歡喜欣慰。《孝經》記載: 「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漢文帝以孝事親、以仁治國,讓百姓安居樂業,此為大孝之展現,也為現代領導者做了很好的示範
 



當父母生病時,我們應細心、耐心地照料,就如同我們幼時生病,父母衣不解帶地照顧我們一樣。而期盼父母早日脫離病苦的這分「孝心」,若能推展出去,就是一分不忍見到他人受苦的「慈心」,秉持慈心待人處事,相信就能做到孟子所說的:「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從親愛自己的父母家人,擴大到慈愛人民百姓,乃至愛護一切萬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