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聖經故事

 孫臏范增  韜略過人,出謀劃策為主君
 

關聖帝君的兵法造詣,足以比擬戰國時代的軍事家孫臏,機智和謀略,更超越秦末西楚霸王項羽身邊的軍師范增。


 經典裡的故事 


孫臏范增-韜略過人,出謀劃策為主君


孫臏和范增,與 關聖帝君一樣都生在亂世,而他們又是怎樣的人物呢?

孫臏,戰國時代著名的軍事家,是鬼谷子的學生;而當時活躍於各國之間的幾位縱橫家及兵家-張儀、蘇秦、龐涓,都是孫臏的師兄弟。

孫臏受到魏國國君的賞識,到魏國擔任要職;而同樣在魏國擔任將軍的師弟龐涓,卻嫉妒孫臏的才能,害怕孫臏會搶走他的鋒頭和位置,所以設下陷阱,讓孫臏遭受「臏刑」,被砍去了雙腳,還遭受「黥刑」,臉上被刺了字。

為求生存,孫臏只能先裝瘋賣傻,降低龐涓的戒心;後來齊國派遣使者到魏國拜訪,孫臏藉機拜見齊國使者;孫臏聰慧犀利的言詞和不凡的見解,深深打動了齊國使者,認為這樣優秀的人才,絕不能就此埋沒,便偷偷將孫臏帶回齊國。

西元前三百五十四年,魏國派兵攻打趙國,趙國向齊國求救,齊王命大將田忌前往救援。田忌本想與魏軍正面決戰,但孫臏進言:「魏軍如今全力攻打趙國,國內只會剩下老弱殘兵;將軍可以先派出少部分的兵力迎戰魏軍主力,再派我們的主力軍隊攻打魏國首都;魏軍認為眼前的敵人不足為懼,便會毫無顧忌地趕回魏國救援。如此,我們就能解救趙國的危機了。」

田忌聽從孫臏的建議,最後果然成功救援了趙國,這也是成語「圍魏救趙」的典故由來。

而范增,生於戰國末期,是西楚霸王項羽和其叔父項梁的謀士。司馬遷《史記》說范增「好奇計」,很擅長制訂出奇制勝的謀略。

秦朝末年,因為長期暴政,使得百姓流離失所、怨聲四起;在當時的反秦軍中,聲勢最浩大的就是陳勝與吳廣。後來陳勝等人失敗被殺,讓同樣也抗秦的項梁感到十分憂慮。

就在此時,范增對項梁分析了情勢,他說:「當年楚懷王被秦國關押至死,楚國人至今仍懷恨在心;陳勝不擁護楚國,只想自立,後勢當然無法繼續增長;您今天從楚國的屬地江東起兵,而您的祖輩世世代代都是楚國的將領,許多楚人都願意來依附您,所以您現在一定要趁此勢而為,才是最好的方法啊!」

項梁聽取范增的建議,找到楚國宗室流落在民間的後裔,並襲用其祖父的稱謂,尊為「楚懷王」,來凝聚楚人的心,果然讓反秦軍的陣容更加堅強。

足智多謀的范增,不但為項梁建設了軍隊,在項梁死後,繼續獻出奇策,幫助項梁的姪子項羽抗秦,曾於三天內以少勝多,九戰九勝,打敗了秦朝大軍,獲得了推翻秦朝的關鍵勝利,被項羽尊稱為「亞父」。

孫臏、范增,都是善用「智計」的人才,在面對複雜而危急的局勢,能夠洞察全局、洞燭機先,正確地分析現況及未來的發展,並擬訂出有效的方案,才能達成預期的效果,完成主君的託付。

 生活裡的思考 


一個聰明有能力的人,除了遇事能冷靜面對、衡量全局,不被當下情境和情緒所左右,還須培養明辨是非善惡的「智慧」,將聰明才智運用在正確的地方,方能圓滿成就人生。所謂「智者無惑、仁者無憂」,德智雙修,永行正道,才能真正的造福人群,貢獻社會。
 



《孟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秦王因不忠於君職而眾叛親離,失了民心,也丟了天下。所以,不管是團體的領導人、公司的主管負責人,還是一家之主,都應善盡職責、重視道德,這樣願意信賴、支持的人就多,做任何事也比較容易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