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期

【坐看雲起】

秋風掀白浪 古道裹銀妝

芒草,為禾本科芒屬植物的統稱,別稱「莽草」、「白微」、「龍膽白薇」,臺灣稱芒草為「芒花」,但所謂的「花」,其實是果。常見品種包括五節芒、白背芒、臺灣芒及高山芒,秋日賞芒,通常指白背芒;十一月前後恰是芒花季,草嶺古道、金瓜石等地正掀起「白浪」,讓我們一同欣賞。

很高興認識你-芒草


早期芒草與臺灣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可作為牛飼料、蓋土角草厝,晒乾後燒火等。芒草多以雜草叢生的形式出現,但歐盟與英國發現某些品種的芒草產量高、礦物質含量低、燃燒充分,便將其應用為能源作物,提供電力;芒草不但不會釋放有害氣體,還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有效緩解溫室效應,有助於水土保持。除此之外,芒草能提煉出黃褐色染料,亦可入藥,主治祛風除溼、頭風久痛,絕非「雜草」之流。

儘管隨處可見,但菅
(ㄐㄧㄢ)、芒、蘆葦、蘆竹、甜根子……眾多名稱還是令人「芒」然,難以清楚分辨。它們同為禾本科植物,外形也相似,都會結穗,但生物學上分別歸類為不同屬。在閩南語中,以「菅芒」泛指高大的禾本科植物。從生長地區來看,「菅」和「芒」長在山坡地,餘者皆出現在水邊,蘆葦長在鹽分較高的海口或河口,蘆竹生在內陸的淡水溼地,甜根子則現身於河床;中秋節前後登場者為甜根子,頂端果穗似白羽,而十一月登場的才是芒花,起初為紅褐色,再漸漸轉為黃褐色。

平凡中的力量


許丙丁作詞的歌謠〈菅芒花〉廣為人知:「菅芒花,白無香,冷風來搖動。」他以芒花無色、無味、隨風搖曳的特點,比喻貧家女子的處境,詩人陳義芝寫〈菅芒搖曳〉:「菅芒搖曳/似探人心思/點是心雷,豎是懸針/撇捺都作苦笑」也許是秋意蕭瑟,連帶著書寫芒草的作品也有些傷感,但正因「先天處境」不良,卻依然蓬勃生長,所以更顯出堅強的生命力。日本有「秋日七草」,如桔梗、胡枝子,芒草亦是其中之一,稱「尾草」,因形象如動物尾巴,並寄託「如動物般勇敢、充滿活力」之意;多年前,詩人林建隆作〈菅芒花的春天〉:「飛過冬天霜雪/等待春天來相找」,詩中芒草謙虛、知命、積極、堅韌的形象,正如先民開墾之艱辛,從此也成為臺灣人的精神象徵,在風雨中百折不摧。

慈愛的娘花

娘花,又稱「娘婆花」,即客語的「芒草」,其中嫩心稱「娘婆心」,常熬煮為藥,也象徵母親忍受苦楚、為子女打拚的心意。

葉國居作詞的〈娘婆心〉唱道:「故鄉个山崎,一片娘婆花,恬恬開落屋下,娘婆心,會做家……從細到長大,有佢就穩在。」故鄉的山坡上,有一大片芒草花,靜靜地開在屋下,還會操持家務,從我是個小娃娃,到如今已經長大,只要芒花開,我就覺得安穩自在。歌詞雖質樸,卻道盡孩子對母親的依戀。

作家楊牧在〈十一月的白芒花〉提及,曾與母親在山谷裡遭受飛機掃射,命懸一線之際,母親以身體保護他;當時他看見整座山的白芒花都在搖曳,似是嘆息、安慰,那無處不在而又堅韌的植物,正如母愛蕩氣迴腸,與天地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