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期

【旅讀視界】

屹立放光 指引方向 燈塔
 

跟著文學去旅行,用「心」看見,
不同時代、地域的自然美景或人文風情。

燈塔,是供船舶辨認方位和航向的設施,位於海岸、港口或河道,內部裝置了透鏡系統等發光設備,可產生足夠的強度光力,夜晚會定時發出明滅的燈光,或將光芒射向海面照明,多為巨大堅固的塔形建築物,故稱「燈塔」。

從前,對船員或漁民而言,黑夜裡的燈塔,不僅是指引船隻航行的明燈,也猶如守護神般,在茫茫大海上帶來撫慰與希望。時至今日,即使航海儀器與導航設備愈來愈精良,燈塔仍為重要的「航路標識」
(供船舶航行於水域時,定位導航之助航設施),有些燈塔更成為文化資產或旅行景點。

 

史上第一座燈塔

埃及的亞歷山大燈塔,因位在亞歷山大港西北方的法羅斯島,故又稱「法羅斯島燈塔」,約於西元前二、三世紀竣工,十四世紀時毀於一場大地震,屹立超過一千六百年,是歷史記載中的第一座燈塔,亦為當時地球上高度僅次於金字塔的宏偉建築,名列古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中。

世界遺產中的燈塔

目前共有三座燈塔,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

  • 澳門的東望洋燈塔(二○○五年):一八六五年正式啟用,是澳門的象徵地標及「澳門八景」之一,作為「澳門歷史城區」的一部分入選世界遺產。
     
  • 西班牙的埃庫萊斯燈塔(二○○九年):約建於一、二世紀,曾歷經翻修,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古羅馬燈塔。
     
  • 法國的科爾杜昂燈塔(二○二一年):建於十六、十七世紀,有「法國燈塔之王」的美譽,世界遺產委員會形容它是「航海信號的傑作」,體現了燈塔建築與工藝史上的偉大階段。
     

臺灣的燈塔

臺灣四面環海,由於暗礁、潮流、氣候等因素,船舶不易停靠,為了確保航行安全,從清光緒元年(一八七五年)至今,陸續在海岸設置燈塔,目前交通部航港局列管的燈塔總共三十六座,例如:歷史最悠久、已列入國定古蹟的漁翁島燈塔,以及光程最遠、有「東亞之光」稱號的鵝鑾鼻燈塔等。

值得一提的是,昔日在花蓮港有座白燈塔,約落成於一九三九年,後因港區擴建工程,於一九八○年爆破炸毀,許多花蓮作家都曾撰文讚頌、追憶它的英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當屬楊牧〈花蓮白燈塔〉,將相關的成長記憶與緬懷之情娓娓道來,十分真切感人。

白燈塔不帶任何神祕氣氛,綽約優雅,崇高壯麗,站在花蓮港的防波堤之尖端……我們上小學的時候,覺得港口很遠,不是輕易就可以去玩的地方;白燈塔遠,花蓮中學也遠……我猜在花蓮長大的孩子,大概都曾對白燈塔產生種種感情,這份感情不容易說明界定,但我們海闊天空的想像力,屹立於暴風雨中的想像力,發光的想像力,應當來自我們對它的觀察和戀慕……從花蓮中學看白燈塔,赫然覺得它大了許多……從一排排日式教室當中的長廊向東望,盡頭是大海,一個四方框框的寶藍色……向那個藍框框裡走去,開朗處,偉大的白燈塔就在眼前。我們伏在牆頭瞻仰,晴空萬里,碧波無垠,燈塔下點綴著一朵又一朵的白浪,永不休止。有時白浪掀高,拍在防波堤上,燈塔兀自亭亭玉立,不為所動。上了中學才知道白燈塔並不只是童稚時代夢幻的仙子,而是一座龐然雄偉的建築。

我們和燈塔一起長大。 ─節錄自楊牧〈花蓮白燈塔〉